一“碼”當先創新應用
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建成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并提供支撐服務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某單位員工想在北京市申請“積分落戶”,但該單位到底是否為“北京市單位”的身份存疑。關鍵時刻,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找到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通過該中心數據庫進行查詢,立刻就能進行判斷,既改變了過去企業跑窗口提供審核材料的“麻煩”,變“企業跑”為“信息跑”,又方便了主管部門的信息審核和真偽度識別,一舉兩得。
無獨有偶。某企業發生了變更,需要核實相關信用信息,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與北京市質監局溝通,利用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建成的數據庫,就能從源頭上判斷該企業是否存在,從而更好地審核相關信用信息。
這些應用的背后都基于一個強大的數據庫——北京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該庫實現了登記部門回傳的統一代碼數據歸集、數據校核、數據整合和質疑數據反饋等信息資源建設,以及數據查詢統計分析和數據接口共享等數據應用服務建設,以滿足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的需要。”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推廣應用部主任趙建民告訴中國質量報記者,北京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覆蓋北京市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工會、律師事務所、農村經濟組織等10多類機構,包括統一代碼、機構名稱、地址、行業、性質等在內的30余項信息,是北京市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代碼信息基礎數據庫。
一“碼”當先建成數據庫
2015年,《國務院關于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正式下發,建立覆蓋全面、穩定且唯一的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方案出爐。按照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關于印發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從2015年10月正式啟動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按照國務院和北京市的要求,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有一個時間表,就是要求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北京市現有機構代碼賦碼、換證和應用過渡,全面落實統一代碼制度。”趙建民透露,北京市穩步推進賦碼頒證有序開展,目前已建成北京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截至2017年年底,該數據庫共有152萬家機構數據。
按時建成強大的數據庫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尤其是管理和校核統一代碼,需要與不同的部門進行協調配合,數據量大、時間緊,再加上時不時遇到溝通方面的問題,都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影響了進度。“我們在數據回傳、接收、校核、加工處理、應用、反饋等各環節的工作中,制定相關的技術和管理標準、規則、規范,采用自動和人工相結合的雙機制校核手段,確保數據準確可靠,準確有效的統一代碼信息資源是確保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順利實施的保證。”趙建民說。
制定校核的標準和規范,能夠提升校核的質量。一次,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在校核某單位時,發現該單位既有企業身份,又有事業單位身份,通過仔細核驗,按照標準和規范很好地解決了類似“雙重身份”方面的問題。截至2017年第3季度,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共校核來自登記部門回傳的數據210余萬條,有效保證了數據庫的建設。
創新應用數據“活”起來
在建設數據庫的過程中,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并沒有讓數據躺在那里“睡大覺”,而是積極主動進行創新,為首都各信用信息系統和各有關部門提供統一代碼相關信息支撐服務,比如之前提到了“積分落戶”、信用北京方面的支撐服務。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小客車”指標調控工作、市人力社保局“全民參保”工作、市委組織部黨務管理、市地稅局稅務登記清查、市統計局統計年報、中關村管委高新企業管理、市科委科創企業管理、市公積金管理中心、西城區政務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等,都通過該數據庫提供信息支撐服務。
此外,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還開展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公示,實現統一代碼數據庫與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對接,并對歸集的信用主體身份信息進行比對校核,切實發揮統一代碼作為信用主體身份標識作用,夯實信用體系建設基礎。
積極的創新與信息支撐服務也得到了服務對象的充分肯定,北京市委組織部、市統計局、市地稅局、市車管所以及中關村管委會等都對此給予了表揚和感謝。“查詢到的信息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幫助我們了解到相關企業的注冊地址、稅收、生產經營等相關數據情況,下一步,希望繼續加強合作。”中關村管理委員會如此說道。
“我們的數據庫具有大、全、準三大特點,根據這一特點,下一步我們將擴大統一代碼的應用領域,將統一代碼作為機構身份標識,推進部門間的系統兼容和信息共享,實現統一代碼數據庫與全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的對接,充分發揮代碼信源優勢,對納入多證合一的部門,提供更廣泛的服務支撐。”趙建民說道。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