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
我國自主創新信息基礎向“好用”發展
本報訊 (記者丁 瑩)日前,由《2019網信自主創新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編委會主辦的“2020網信自主創新成果應用展”在線啟動。《報告》主編田霞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網絡信息技術水平和產品的性能指標都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充分展示創新成果、樹立用戶信心,對于夯實新基建的網絡安全根基,能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據田霞介紹,新基建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恢復經濟發展的強心針和助推器。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解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一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礎設施;二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以上3類基礎設施,方方面面都與信息化建設緊密相關。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自不必說,融合基礎設施離開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新”將無從談起;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也需要在信息化的驅動下才能實現效能最大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在加快推進新基建過程中,網絡安全問題也受到各界高度重視。
公安部第一、第三研究所原所長嚴明表示:“總體上看,盡管我國在互聯網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很多重要領域對國外廠商的技術和產品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賴性。”作為《報告》的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主張:“新基建從一開始就要考慮采用我國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以保證基礎設施的安全。要堅持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這個長期方針不可動搖。”
田霞介紹說,任何一款IT產品都是人為編程的產物,從科學原理上看一定會存在邏輯上的缺陷,這就是所謂的漏洞。這些漏洞只有經過大量的試用才能被發現。所以解決“卡脖子”問題不僅需要產品廠商在技術領域的創新,用戶的參與也是這項工作成敗的關鍵。網信技術、產品的創新發展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保障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核心技術產品水平的提高依賴于大規模的應用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廣泛采用國產網信產品又是解決供應鏈“命門”問題、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必要條件。
實踐表明,目前我國自主創新的信息基礎體系已經達到“可用”階段,正在向“好用”方向發展。通用處理器作為構建信息系統的核心元器件,其自身的安全可信直接影響著信息系統的安全。當前,在重要信息系統中采用基于國產處理器的硬件設備已經成為共識。多年來,我國通用處理器的設計能力取得了長足進步。
今年4月,中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技術創新聯盟發布由其組織相關成員單位共同編寫的《報告》,圍繞供應鏈安全問題展開討論,按照“供應鏈安全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這一邏輯主線,對基礎軟硬件和網絡安全領域面臨的受制于人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站在一線工作人員的角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同時也展示了部分廠商在謀求解決“卡脖子”問題時,所開展的創新實踐和部分成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