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防線”守護者
——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二三事
□ 王 飛 本報記者 李 輝
一份份檢驗樣品,一張張檢測報告,一個個戰“疫”中堅強的背影。他們不分晝夜進行防疫物資應急檢驗,加班加點緊盯口罩、隔離衣等防護類產品質量,守護著“生命防線”。近日,記者專門走進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走進他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戰“疫”故事。
俠骨柔情男子漢
“我想爸爸媽媽,我想回家。”3歲女兒的一聲稚氣呼喚,直抵黃葆華最柔軟的心窩。孩子不舍和期盼的淚眼,父親最懂得。2月25日,在與孩子分開一個月后,黃葆華才如愿見到了心心念念的寶貝。
安徽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器械包材檢驗所無源醫療器械室副主任黃葆華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愛人是一名醫生,還有兩個可愛的寶寶。可2019年底對于這個小家來說,天空是灰暗的。愛人確診乳腺癌,開始了化療、手術、放療等一系列治療過程。妻子需要關心照料,3歲的女兒和1歲的兒子需要陪伴……
新冠肺炎疫情始料未及。為了加快醫用防護物資審批進度,安徽省藥監局開辟了疫情防控藥械應急審評審批綠色通道。面對百姓尤其是醫護人員的需求,在他的合理安排下,非無菌產品檢驗周期被壓縮至8天,無菌產品檢驗周期被壓縮至15天。短短一個半月,他完成了出口轉內銷、應急注冊檢驗、省市級執法打假應急檢驗、駐廠監督等各類檢驗報告320批次的審核簽發工作。
檢測人員對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進行細菌過濾檢測。 吳文兵 攝
與時間賽跑,他們33天聯合攻關填補了安徽省醫用防護口罩產品生產空白。作為省內醫用防護口罩唯一的法定檢測部門,無源醫療器械檢測室迅速成立了醫用防護口罩檢測指標研判小組,黃葆華和他的同事對惠友公司送檢的第一批醫用防護口罩迅速開展全項檢測。經過多次改進和完善,3月5日,惠友公司將型式檢驗樣品試生產后送檢,完成全項檢測后,3月13日,檢測室出具了全項檢測合格報告。安徽省政府相關負責人在聯合攻關匯報材料上批示稱“聯合攻關,富有成效”。
戰“疫”一線“娘子軍”
除夕,是萬家團圓的溫馨時刻。“叮鈴鈴”,正在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的業務部受理室主任顏曉航,接到了院長打來的電話,“曉航主任,明天早上8點半請到單位接收滁州市局送來的疫情防控樣品”。
疫情當前,聞令而動。她立即通知了平日負責無源醫療器械受理的付俐,農歷大年初一一大早,兩人趕到單位接收了4批滁州局送檢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用防護產品,由此,業務受理室開啟了長達72天的對外連續無休窗口。
每天平均接聽答復電話約30個,至今接聽答復電話近3000個。顏曉航每晚喉嚨腫痛、疲憊而歸,但她從無怨言。而對于付俐來說,兩歲孩子因乙流發燒3天、愛人常年外派工作難得一聚、父母年事已高身體多病,而她自己卻義無反顧地走向戰“疫”前線。
這樣的“娘子軍”還有很多。陳菊第一時間與組長聯系,主動請戰,熱情接待前來送檢的人員,不論工作再晚,檢品受理和報告發放每日辦結;張盛元3個月沒能見到在老家湖北仙桃因封城無法返回的愛人和幼子,心中充滿了對親人的牽掛,但她強忍著內心的擔憂和牽掛,依然奮戰在高強度和高風險的受理崗位第一線。
返崗加班“準媽媽”
“那一瞬間竟有一種要上戰場的感覺。”農歷大年初二晚上18時許,丁方和愛人才回到遠在碭山的娘家,剛剛放下行李,她就收到了第二天回合肥加班的通知。
碭山老家到合肥相距400多公里,路上開車近6個小時。而作為孕婦,她一到合肥,就對愛人說,“趕快送我回單位,同事們已經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加班了。”
回到工作崗位,有孕在身的丁方負責整理實驗數據、出報告、匯總數據,看似簡單實則繁雜,她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八九點,有時候更晚。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她每天堅持和大家一起加班加點,有時候都忘記自己是個孕婦了。“唯一覺得虧欠的就是肚子里的寶寶,但是我想等他長大了,告訴他和媽媽一起奮斗的這些經歷,這應該是我給他的最好胎教,他應該會理解我也會為我驕傲吧!”
“戰略支援”三人組
農歷大年初三,該院藥品檢驗與研究所抗生素室副主任王珺主動取消了春節假期返回合肥,積極協助無源醫療器械室做好檢驗的各項準備工作,進入完全待命狀態。
2月7日,抗生素室按統一部署要求,成立了由王珺、張勇和韋歡歡3人組成的應急檢驗組,承擔了全部口罩和防護服微生物指標的檢驗任務,正式加入防疫檢驗一線工作中。當時,既有市場監督檢驗工作又有注冊檢驗任務,每天都有送檢,而且要求隨到隨檢。微生物檢驗需要準備、檢驗、培養,后續工作很繁雜,還要進行分離鑒定,并對疑似樣品進行進一步確證試驗。為了保證防疫物資及時檢測,他們做了科學安排和分工,每天提早到崗開始培養基的準備,保證當天下達的檢驗任務當天完成,第一時間為合格的防疫物資出具“通行證”。
為了完成不斷增多的檢驗任務,他們科學地引入了一些藥品檢驗技術和手段,通過協同作戰,項目結構化分解,使檢驗效率不斷提升,最高峰時,平均一天的檢驗量達60批次。
每天六七百個平皿的菌落計數工作,每一輪7×24小時的繁重檢驗任務挑戰著他們的身體極限,但他們無怨無悔。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