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成就百億元品牌
——時風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秘訣
□ 宋曉霞 杜銀時 本報記者 孫中杰
5月18日,山東時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時風集團)迎來27歲生日。27年間,這個原本單一生產三輪農用車的縣辦小廠一路高歌猛進,發展成為橫跨運輸機械、農業裝備、化纖輪胎和商用汽車產業集群,品牌價值超百億元的多元企業集團,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把握市場 快速擴張
盡管時風集團不到而立之年,但其前身卻可以追溯到57年前成立的山東省高唐縣城關修配社。1993年5月18日,經高唐縣政府批準,時風集團正式成立,當時有員工1500名,全部資產4200萬元,占地80畝(5.3公頃),是行業名不見經傳的小廠。
產品是企業經營的基礎和前提。經過一次次爭辯論證,時風集團最終統一認識,將生產農用車作為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當時,農村剛剛經歷改革開放浪潮的洗禮,發展剛起步,農民尚不富裕,考慮到農村的交通條件、農民的實際需要和購買能力,時風集團在保證農用車質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確定每輛三輪農用車的售價不超過1萬元。
對市場的敏銳把握,一時間讓時風三輪農用車供不應求。為了抓住稍縱即逝的發展機遇,時風集團又在山東省首開資產重組先河,通過兼并、租賃、劃并、聯合等,先后進行十余次資產重組,走出了獨特的“自我積累資本”之路,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1996年起,時風三輪汽車產銷量連續23年領跑同行。1998年,時風集團開始生產單缸四輪農用車和多缸四輪農用車,搶占了廣闊的農村市場。2000年,在全國拖拉機行業都不景氣的情況下,時風集團進入小型拖拉機行業,銷量連續17年居全國同行前列。三輪汽車、小型拖拉機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時風集團積淀了雄厚的資金、完善的營銷網絡以及享譽中國農村市場的品牌優勢。
多元發展 智慧賦能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市場越來越細分,個性化需求備受關注,傳統產品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考驗。
通過對國家政策的把握和市場需求的研究,時風集團相繼建設了農用汽車產業園、農業裝備產業園、熱電產業園、錦綸工業布產業園、輪胎產業園、電動汽車產業園和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主導產品由三輪汽車逐步發展為輕卡汽車、大中小型拖拉機、錦綸工業布、附著式腳手架、盤扣式腳手架、新型建材等,形成了多元化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目前,時風集團建立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農業部農機動力和收獲機械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三輪汽車、輕卡汽車、拖拉機、車身、車橋、沖壓等15個研究所,擁有專業技術人員2500余人,100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專利。同時,利用“互聯網+時風制造”,走進高端智慧制造新時代,累計引進1000臺機器人和3500臺數控鉆攻中心、數控加工中心、數控磨齒中心等高端智能設備,先后對機加工、焊裝、涂裝等工藝進行改造,機械加工、涂裝、焊裝等逐步實現了機器人化、自動化。
化蛹蝶變后的時風集團,充分發揮鑄造、機械加工、沖壓、焊裝等高端智慧制造平臺優勢,與漢德、蓬翔等20多家知名企業合作,將生產范圍延伸至重型車橋、工程機械等高端零部件制造領域。
不斷變革 收獲佳績
新年以來的一場疫情,讓經濟發展一度停擺。面對壓力,時風集團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和營銷策略,3月以來,廣泛發動經銷點組織生產,廣大經銷商積極備貨,市場逐步啟動,銷售訂單逐步增長,輕卡汽車、拖拉機、化纖等產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甚至在國外疫情趨于嚴重的情況下,仍接到來自中東歐客戶的大訂單。
回望來路,正是由于時風集團從未停止改革創新的步伐,才成就了今日的輝煌。近年來,時風集團陸續獲得“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農機工業杰出貢獻獎”“山東省省長質量獎”以及“質量之光”年度質量標桿企業等榮譽。
站在新的起點上,時風集團將堅持“傳統產業提份額保總量,新興產業增規模提總量,高端智慧制造平臺持續擴大產出,培植集團核心競爭力”經營觀,堅持高精度、高質量、高性價比產品升級理念,推動時風制造向時風創造轉變,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