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起“金扁擔”
扎根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共話“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 本報記者 何 可
國務院扶貧辦的入門大廳里,脫貧攻堅的倒計時牌每天都會滾動到一個新的數字。
5月23日,這個數字來到了“222天”。它意味著,在200多天后,《詩經·大雅·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盼望了2000多年的夢想,就要成為現實了。
同樣是5月23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講了一段他在陜北黃土地工作時的故事,一段他對于脫貧工作的思考——
“我那時餓著肚子問周圍的老百姓,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們講了幾個心愿。”
“第一個目標是希望不再要飯,能吃飽肚子。別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糧也好。再進一步,當地的土話叫吃‘凈顆子’,就是能吃上純高粱米、玉米面。第三個目標,他們認為那就高不可攀了,‘想吃細糧就吃細糧,還能經常吃肉’,說是‘下輩子的愿望’。”
“這些我們都一一實現了。我當時和鄉親們說,你們再努力想想呢,將來還想到什么境界?他們說,那就將來干活挑著金扁擔!”
“金扁擔”象征著好日子,總書記將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那么,在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在向脫貧攻堅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決戰之年,扎根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將如何挑起這個農業的“金扁擔”呢?
扁擔沉甸甸 挑起的是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陜北黃土地上的貧苦日子和青蔥歲月,記錄著總書記植根于人民的所思所想。“今后不管誰當領導,都要為群眾服務,一碗水端平。”1975年,他任梁家河村大隊書記時囑托大家的話,至今仍在那里流傳。
如今,梁家河群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從破舊的窯洞搬進了整齊的新居,曾經的荒山禿嶺已是瓜果飄香。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的大旗傳承到了全國人大代表鞏保雄手里,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群眾服務”,用勤勞雙手帶領大家“全面小康一起走”。
“村民都富裕了,村民人均收入超過了兩萬元。”鞏保雄說,期盼總書記在不忙的時候,能夠再回到梁家河村看看。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用總書記的話說,“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下去。全面小康的路上,梁家河沒有落下一個人,全國56個民族,也不會落下任何一個。
今年5月,毛南族也實現了整族脫貧。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跨過貧困線,見證著“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歷史承諾。
“毛南族的脫貧,是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實現的。”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長黃炳峰說,下一步,要通過總結民族優惠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進一步探索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路子。
扁擔長又長 串聯的是產銷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北面的鳳凰山山頭,是上個世紀90年代班車運行的一個坐標。全國人大代表趙會杰1991年坐著班車嫁到這里時,家人告訴她,看到哪個山頭最禿,你就可以下車了。
2009年6月,“外來媳婦”趙會杰當選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并立下“脫貧軍令狀”。經過多年摸索和嘗試,她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中藥材種植的產業脫貧之路。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順利脫貧。
摘“窮帽”易,拔“窮根”難。“我的軍令狀雖然完成了,但脫貧攻堅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貧困戶脫貧不等于就不開展幫扶工作了,脫貧摘帽后怎么干,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趙會杰說。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全國832個貧困縣每個縣都有兩三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有競爭力的扶貧主導產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90%以上都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減貧效果最好、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是保證脫貧攻堅質量的根基。
產業扶貧,架起產和銷之間橋梁是關鍵,否則“扶貧產品”隨時可能變成“滯銷農產品”。
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沒有種不出來的東西,只有賣不出去的東西,把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賣出去,還要賣個好價錢,是下一步要解決好的問題。”
“老鐵們,你們想要的隴南特產,梁掌柜的直播間里都有,讓我們一起參與這場消費扶貧的戰役。”5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隴上莊園”淘寶店主梁倩娟的微信朋友圈又更新了。
2013年,梁倩娟從廣東返鄉創業,創建了“隴上莊園”淘寶店鋪,幫助當地300多戶群眾增收致富,其中100多戶是貧困戶。如今,她又緊跟電商發展潮流,開發了直播平臺。“一部手機就是一個市場,一場直播帶來致富希望。”梁倩娟說,營銷方式的現代化,讓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扁擔載滿滿 承載的是希望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慶恒村,與著名的“懸崖村”同屬一縣,也曾是大涼山腹地的一個深度貧困村。全國人大代表吉克石烏是該村的村支書,在整村實現脫貧“摘帽”兩年后,她思考最多的問題,是“摘帽”之后鄉村如何振興。
“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的這句話,吉克石烏讀了又讀,還專心地用筆圈了出來。
吉克石烏說,脫貧的下一步是振興,而振興藏在教育里。只有讓民族地區的孩子上好學,通過知識走出大山,實現“一人讀書就業,全家脫貧”,才能撐起大涼山的未來。
扎根基層的人大代表,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腦子里想的還是農村。他們希望農村的日子更幸福,農村的前景更美好。
“鄉村振興,環境美是面子,產業美是里子,精神美是根子。”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這樣總結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之路。
他說,這幾年,裴寨村大力發展紅薯產業,把紅薯升級成酸辣粉等薯產品,不僅把產品賣出了國,還打造了“紅薯粉條文化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把裴寨村打造成了具有太行文化特色的村落,“做實產業根子,做厚文化里子,鄉村就能把短板變優勢,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金扁擔”將挑起更重的擔子,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之后,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