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張文禮)“我認為,我國專利政策導向應該調整為以追求質量為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今年兩會提案的背景,是我國在2019年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了5.899萬件專利申請,超過美國的5.784萬件,躍升至第一位,成為提交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國家,從而打破了美國長達40年的專利申請霸主地位。
“近幾年,我國的專利申請量是一年140萬件左右,約占全球專利申請量的40%,比美國、日本、韓國加起來的總量還多。”倪閩景說,美國專利授權量最多的前十所高校一年的專利授權量平均是200余項/每所,而我國專利授權量最多的前十所高校平均是1000多項/每所。然而,雖然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不斷攀高,但專利壽命卻很短。2018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6.3年,但國外在華有效發明專利平均維持年限為9.7年。
據倪閩景介紹,2019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實施率為49.4%、產業化率為32.9%、許可率為5.5%、轉讓率為4.4%,雖然較上年都有少量提升,但是高校和科研單位有效專利實施率、產業化率、許可率、轉讓率、作價入股比例遠低于企業。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表示,未實施的專利中相當比例是用于完成專利評審或考核、獲得獎勵等目的。
在倪閩景看來,上述問題的存在本質上是專利質量不高,存在“湊數專利”“垃圾專利”等情況,不但造成了人財物的浪費,同時還影響有價值專利的實施和轉化。
為此,倪閩景建議從3個方面入手,提高專利質量。一是明確把“量質并重、質量優先”,改為“質量優先”,改變區域專利評價工作的導向,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改為“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二是改變政府補貼的導向,逐步降低乃至取消政府對專利申請的資助,從支持專利數量型向質量型和轉化率型傾斜;三是鼓勵國際專利申請。國際專利申請率低直接導致我國知識產權方面國際收入過低。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有人才儲備和服務機構的培育,也需要設置相應的獎勵政策。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