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蔡美萍
胡冶,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科研和事業發展部部長。作為一名市場監管基層科技工作者,自1996年參加工作到現在,胡冶從事市場監管事業已近25年。
關于促進我國棉花生產高質量發展,胡冶一直十分關注,此次他帶著經過充分調研的建議參加全國兩會。
提到棉花供給質量問題,胡冶侃侃而談。在他看來,我國是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大國,但不是強國,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優質棉供給不足,高端服裝及紡織品的原材料主要來源于國外。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特別是國外疫情的暴發,對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巨大沖擊,國外供應鏈的不穩定對我國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次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的機會。盡快改善我國棉花供給質量,是我國提高服裝及紡織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胡冶告訴記者,棉紗是紡織工業主要的基礎產品,棉紗紡織過程中對棉花中的異性纖維含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棉花中的異性纖維也被稱為棉紡業的癌癥毒瘤。每年因異性纖維給我國紡織企業造成數億元的經濟損失。國產棉花中異性纖維含量居高不下,導致生產高端棉紗的紡織企業不得不以較高價格采購異性纖維含量較少的美國棉花和澳大利亞棉花。盡快解決棉花中異性纖維含量過高問題,直接關系到棉紡行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十分重要,刻不容緩。
針對當前棉花種植加工和檢驗方面存在的問題,胡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高棉花種植標準化、機械化程度。要對棉花種植的田地規劃、生產過程、采摘過程、種植要素(如種植密度、植株高度、地膜厚度等)、采摘作業、采摘要求(如機器采棉的吸風口高度等)進行統一規劃和規范,進行標準化種植和機械化采摘,同時,大力培育專業化人才,全面提高我國產棉質量。
二是優化制度設計,統籌安排補貼政策,加強政策導向,從傳統的重產量轉為重質量。我國棉花體制改革已經幾十年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推行公證檢驗和棉花補貼,但仍無法滿足高質量棉花生產供給要求。建議國家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棉花補貼政策,從重產量向重質量傾斜。
三是提高棉花質量快速檢測能力。制約我國棉花生產質量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檢測手段不足,無法在海量的棉花中快速定位異性纖維,并給出含量。建議國家加大對該領域的科研投入,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技術創新,盡快形成檢測能力。
四是基于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建立監管鏈、信用鏈,盡快提高棉花質量的過程監管和跟蹤評價能力。依靠先進技術手段,對棉花生產、采摘、收購、紡紗、制造加工進行全流程、全鏈條追溯,形成監管鏈、信用鏈,對棉花生產和加工質量進行過程監督和跟蹤評價,并根據監督和評價結果,對棉花生產按其質量進行分類、分級、分等補貼,鼓勵棉農生產出高質量的中國棉。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