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本來這都是日常消費問題,消費者自己應該會有安排,但如今電視、網絡上出現各種來路不明的消費專家,向人們傳授各種所謂生活“秘籍”,倒搞得人不知道怎么吃、怎么穿,在消費上犯起糊涂來。其實,這些“專家”們的說教大多屬于“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范疇,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不過,總有一些消費者缺乏基本的常識和理性,容易盲從。比如,人們都知道,人體攝入食鹽過多會影響健康,基于此,“低鹽飲食”便成風尚。但有些人走極端,鼓吹有鹽即害,提倡不吃鹽,這就不對了。科學研究證實,高鹽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但吃鹽太少同樣會有健康隱患。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低鹽飲食反而會使心血管病風險增加,呈負相關。而一些醫學研究者通過分析美國NAHNES(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發現當鈉攝入量低于2400毫克時,心臟病風險增加50%。研究建議,不管有沒有心血管疾病,每天攝取食鹽量都不要少于10克,也不要多于22.5克。
在食鹽與健康問題上,涉及科學研究,消費者不懂還有情可原,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技術含量非常低的食品安全謠言,有些消費者也不知辨別,深信不疑。網上曾有“給螃蟹喂避孕藥提高產量”的說法,對此,專家早就辟謠:由于螃蟹屬于低等無脊椎動物,激素對蟹類生長根本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如果真的喂食避孕藥的話,反而還會影響其性腺發育,因為我們常食用的蟹膏、蟹黃等部分都屬于蟹的性腺。這樣做對商家而言得不償失。另外,“螃蟹都是抗生素泡大的”“螃蟹注水增重、注膠增黃”之類傳言,也早被證明是謠言,但這并不影響它們每年都被人翻出來傳一陣子。
消費缺乏理性,盲從傳言謠言,不光自己受損失,有時還會累及他人。數年前曾經出現,之后差不多每年都會局部傳一陣子的“櫻桃小白蟲有害身體健康”的謠言,就是一個典型。經過一再科普,現在多數人已經明白,櫻桃果實里的小白蟲實為果蠅的幼蟲,對人、畜無害,不具備傳染性和寄生性,進入人的胃里會被胃液殺死,并被消化吸收。但流言最初出現的時候,許多人并不知道這些,于是大家聽信謠言而不敢買櫻桃,致使大量櫻桃滯銷。數天后才有專家發聲,但基于櫻桃本身難以保存且上市期短的特性,滯后的科普正名工作對于挽救果農損失的作用非常有限。據悉,某知名櫻桃產地當年的銷量不到上年的10%,上百萬公斤熟透的櫻桃無人問津,眼瞅著它們爛掉,果農一年的辛苦就這么泡湯了。
在消費上缺失理性,多是因為自己不懂,而被“有圖有真相”的宣傳給忽悠了。排毒食物是一種被包裝起來的謊言,普通消費者憑直覺和常識根本無法辨別應對。排毒飲食者宣稱,我們只要控制飲食,就能排出體內的毒素。在宣傳時,他們會借助各種媒體手段渲染人們生存環境的不堪:空氣污染、塑料制品、添加劑、工業清潔劑等這些帶有“毒素”的物質會滯留在人的身體里,干擾體內的激素和免疫系統,讓人生病。但實際上,這種營造氛圍的宣傳跟他們主推的飲食排毒毫無關系。臨床研究表明,目前沒有食物能夠幫助人體排毒,事實上,我們的肝臟和腎臟就具有強大的排毒功能,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在消費上缺乏理性,是因為知識不夠,而要改變盲從帶來的不良后果,只有加強學習,別無他途。記得某一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公告稱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及紅肉可能致癌,消息一出,舉世震驚。全球的吃貨們紛紛表示“日子沒法過了”,可沒多久他們又大都“愛咋咋的”,寧死要吃。其實,“要吃”是本性難移,“寧死”倒大可不必。因為科學界的吃貨說了:什么東西都要講一個度,吃亦然,肉但吃無妨,只要不過量。從了自己的胃而讓消費理性退位,這是心盲,就必須要醫治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