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發達國家質量政策比較研究系列報道之六
瑞士質量政策:以品質取勝
摘要:瑞士的質量政策和德國具有較大的相似之處,其一是在19世紀逐漸由弱走向強,其二重視對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政府和企業均會投入較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目前,瑞士的質量政策體現出以重視人才教育并配合嚴謹的監督和指導機制為中心的特征。
瑞士質量政策發展概況
瑞士工匠精神以鐘表為最,又廣泛滲透到各個行業。它是歷史、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共同作用、長期積淀的結果。具體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完善的質量政策形成了尊崇工匠的社會氛圍。一個優秀的工匠,與大學教授有著相接近的社會地位、收入報酬。二是成熟多元的職業培養。職業培訓在瑞士整個教育培訓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級政府和企業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據了解,瑞士聯邦、各州和市鎮三級政府的教育經費之和,相當于全國行政費支出的1/5;大企業都有自己的培訓中心,在職員工定期輪訓,更新知識,提高技能。三是物質資源的高效利用。瑞士是典型的內陸小國,自然資源缺乏。因為特殊的地理國情,瑞士一直走“小”而“精”的發展道路,并通過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工藝,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確保產品的經久耐用和高附加值,以此保證瑞士產品強勁的國際競爭力。四是信譽品質的延續傳承。瑞士人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制造產品看得非常重要。他們堅持以品質取勝,并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同時,將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這也是瑞士產品長期保持良好聲譽、瑞士工匠精神之所以歷練形成的根本所在。
許多年形成的瑞士傳統商標是商品和服務高質量的最好保證,瑞士公司和銀行的經驗證明,保持高質量需要經常進行監督和較多的費用,瑞士的主要公司和銀行自1987年起開始采用ISO9000型質量保證的自動化電子系統。此外,為進一步保證產業質量,瑞士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行業組織構成了三元學徒制的管理體系,于內存在相互協調的合作關系,于外聯合監督學徒培訓的教學運作。
在一系列的質量政策鼓勵與監管下,“瑞士制造”也成為質量保證。當前,瑞士的質量政策特征表現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過程的質量監督、實施歐洲產品安全最新標準和穩定高效的指導機制。
瑞士日內瓦車展創辦于1924年,是歐洲唯一每年度舉辦的大型車展,素有“國際汽車潮流風向標”之稱。圖為第89屆日內瓦車展。徐金泉 攝
瑞士質量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瑞士質量政策對當地的作用和影響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推動就業質量的提升。瑞士的質量政策一般都涉及穩定的收入和工資待遇平等問題、就業崗位安全和社會保障問題、雇員醫療衛生和健康保護問題。瑞士的質量政策就是要讓大部分在就業年齡階段的人都有就業機會,工作收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是推動形成了靈活寬松的勞動力市場。完善的質量政策促使瑞士勞動力市場政策也更為靈活寬松,市場監管主要依靠勞資雙方。在工資標準方面,瑞士與其他經合組織國家相比,屬于高工資國家,工資不平等程度相對較低。在瑞士,法律對企業、行業實行什么工資標準不作規定,其工資標準也不是由聯邦政府或各州制定,而主要由勞資雙方談判來確定,這種方式更加靈活,既有利于保護員工的勞動條件、工作環境,又能針對各企業或行業特點來確定工資標準,對企業也很有吸引力,有利于吸引外資落戶。
三是促使了就業質量指標體系框架開發。瑞士質量政策促使了瑞士就業質量指標體系框架的開發,該質量框架重點以衡量就業人員工作愉悅滿意度為關鍵標準,重點參考歐盟就業質量指標測量框架,將生理和心理風險、收入和工資、工作與生活平衡、就業崗位安全、社會對話、技能培訓、就業相關和工作動機7個維度,作為衡量瑞士就業質量的基本指標體系框架,并從歐盟就業質量60個指標中,選定約40個適用于瑞士的指標作為細化指標,同時增加了幾個具有瑞士就業特色的新指標。
瑞士與我國質量政策的比較分析
我國缺乏基于國情而量身訂制的就業質量評估指標框架。目前,瑞士通過全方位的質量政策執行,形成了有其特色的就業質量評估體系。該體系以國際勞工組織體面勞動框架和歐盟就業質量測量框架為基礎,結合本國質量教育背景,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質量框架。瑞士的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專業的體系,其能依托現有統計制度和信息化手段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和處理。整體上,瑞士能夠開展就業質量評估指標架的研發,是基于其完善的就業政策、質量管理政策、產品質量監管等政策。
搞好質量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要以更加開放的視角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目前,我國在質量研究和指標框架開發這一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而瑞士在質量領域開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并圍繞質量體系提升提出或制定了相應的測量標準和框架。例如,瑞士開發了本國就業質量指標框架,并進行了統計測量,發布了就業質量國別報告。這些都為我國推動就業質量提升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做法和經驗。在中國就業改革發展的歷程中,國際合作交流扮演了重要的推手作用,質量政策體系等系列制度建設及與之相關的軟硬件建設都在不斷與國際接軌,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在就業質量政策研究這個未來課題上,學會用瑞士眼光更新工作理念,參照瑞士經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就業質量指標框架模式。
我國建設完善的質量政策體系,需要各方聯動推進。質量涉及勞動就業、教育培訓、生產、出口等多個方面,并不是哪個部門的“獨角戲”,需要各個方面形成合力,聯動推進。瑞士質量政策管理體系中的每個部門對其質量框架都非常熟悉,也都將如何實現本國多行業高質量發展,納入了本部門具體業務。目前,我國已組織完成了質量評估指標框架研究,國家統計局近期將與德國共同研討質量的測量統計問題,一些高校也在圍繞質量問題開展相關學術研究,社會各方、各部門都在關注這項工作,但大多屬各自推動,信息數據和研究成果難以共享。整體上講,相對于瑞士品質,我國質量政策的執行既面臨總量壓力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嚴峻形勢,也存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更多高質量崗位、高質量產品以及打造新時代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等重要機遇,所以,我們應在解決好“量”變問題的同時,為迎接“質”變的到來打好相應理論基礎,做好技術儲備。(主要發達國家質量政策比較研究課題組供稿)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