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受市場持續下行并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汽車行業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自主品牌汽車尤其艱難,市場份額一降再降,一些車企已經陷入危機之中,在破產的邊緣掙扎。這從市場占有率上可以窺見一斑。汽車界有個說法——40%市場占有率是判斷自主品牌成功與否的界限,它被稱為“市占率紅線”。事實上,自主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超過這條線的年份只有2016年、2017年和2018年。2019年市場份額回落至37%,到現在(今年5月)市占率只有34%了。
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何以失守?因為合資車企一樣受到市場環境不景氣、暴發疫情等影響,但它們的整體表現卻比自主車企好不少。有人分析認為,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下滑跟國內人口紅利消失這一“內憂”直接相關。2020年,90后開始步入30歲門檻,被期待能夠接班80后成為汽車首購大軍,但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人口大幅下降,導致首購用戶數量縮減;同時,80后今年步入40歲門檻,曾經的首購用戶轉向換購市場,這也大大縮窄了自主品牌汽車的用戶來源。
其實,這種理由同樣缺乏說服力,畢竟,人口結構變化對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影響是均等的,強調自主品牌受影響更大站不住腳。不過,“人口說”中提到“換購”問題,多少觸及到了問題的實質。為什么換購會縮窄自主品牌的用戶來源?答案很簡單:更多的換購者把首選對象從自主品牌轉向了合資品牌。
為什么會發生換購時的選擇轉向?一是近些年合資品牌“集體向下”,向它們并不關注的低端市場滲透,這擠走自主品牌不少市場份額;二是國內消費者特別是換購用戶消費升級,這種升級的直接表現是選擇品質更好、價格更高的品牌和車型,而自主品牌汽車因缺乏中高級品牌及車型難以滿足這種升級需求。從更長遠的角度看,后一個原因才是決定性的,也是自主品牌汽車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
滿足消費升級需求,走品牌向上發展之路,成為自主品牌汽車的必然選擇。在6月中旬召開的“2020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表示,8萬元以下車型需求低迷,但豪華車銷售卻呈上漲趨勢(5月增幅超過20%),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人們對健康、安全、生活品質的追求直接反映到了汽車消費上。“自主品牌上行,打破價格天花板勢在必行。”
自主品牌“上行”,當然不是說說就可以的,關鍵還得看自主品牌能不能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地干。事實上,自主品牌早在10多年前就曾有過向高端突圍的沖動和努力,但由于根基不穩、品牌溢價能力不足、技術儲備不充分等多種原因,大都鎩羽而歸。之后不斷有自主品牌做著向上的努力,但市場反應一直不盡如人意。努力不小卻收獲甚微,這讓一些人覺得自主品牌似乎是陷入了高端化的“魔咒”。
自主品牌想高而高不起來,在業內人士看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產品力不夠。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認為,產品力的核心就是基于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產品特點構成的品質。而目前自主品牌的產品力與合資品牌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在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差距遠比想象的要大。J.D.power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IQS(新車質量研究,反映的是消費者在購車2-6個月遇到的問題數)確有下降,而在VDS(車輛可靠性研究,購車37-48個月內的用車問題數)方面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明顯落后于國際品牌。
品牌“上行”是自主品牌車企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訴求,也是新階段自主品牌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只有質量有保障、技術有亮點、產品有特點的企業,品牌才能實現向上。要做到這些,自主車企必須能撲下身子,持之以恒地努力提高產品力,若仍像以前那樣炒概念、玩花活,注定會失敗。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