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國際生物城“無中生有”
傳統工業園區變身新興產業集群
□ 新華社記者 王金濤 周 凱
5年前,重慶市巴南區木洞片區只有一個普通的服裝工業園區,進駐企業大多從事服裝代工生產。如今,這里卻變身為擁有7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的重慶國際生物城,并成為重慶唯一被納入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程的園區,全市15個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創新藥物中,這里就占了9個。重慶國際生物城何以“無中生有”?
靠龍頭項目引領
2012年,我國提出發展生物醫藥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多數西部地區一樣,重慶生物醫藥產業分布零散、體量偏小。巴南區大膽規劃,讓木洞服裝工業園向生物醫藥產業轉型。然而,對于缺乏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和發展經驗的木洞園區來說,發展傳統產業不難,發展新興產業卻是難上加難。直到2015年,該園區才進駐了幾家零散的醫藥企業。
由于木洞園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當時有糧食加工、汽車配套等企業想進駐,但這些企業占地面積大,一旦進駐,后續發展空間將十分有限。巴南區委、區政府認為,招商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而是要“耐得住寂寞”,只有招到好的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才能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在此之前絕不輕易開發。
正因為保持定力,這個園區才等來了轉機。2017年11月,憑借良好的營商環境,國內一家生物醫藥龍頭企業在此投資130億元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隨后15家生物醫藥企業相繼落地開工,帶來了多個處于臨床試驗的一類新藥項目。巴南區在此基礎上,依托長江之濱優美生態,以生物藥為核心,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為特色,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商進行延鏈補鏈,全力打造生態化、國際化的生物醫藥產業新城。
有了龍頭項目引領,巴南區出臺人才引進、產業扶持等政策,陸續吸引了生產重組疫苗、抗癌藥、眼用制劑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進駐。2018年,該園區正式更名為“重慶國際生物城”,成為重慶市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
找準發展優勢
“西部地區引進高新企業的科研中心難度大,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西部就必須揚長避短,發揮較低的用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及日益成熟的制造業優勢,承接中、東部地區乃至國外產業轉移,吸引高新企業的生產基地進駐。”重慶國際生物城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銳說。
近年來,巴南區攜手上海張江藥谷、武漢光谷生物城等東中部生物醫藥園區共同打造“長江經濟帶生物產業聯盟”,重點承接這些地區的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并與上海交大、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同時,為優化營商環境,重慶國際生物城建立“一對一”服務機制,為企業提供手續辦理、項目建設、生產經營全流程跟蹤服務,讓“企業只跑一次”。
重慶宸安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專注于糖尿病治療性藥物研發和生產,核心研發團隊在上海,其生產基地已在重慶國際生物城動工,并有多個一類新藥進入臨床試驗環節。該公司總經理張高峽說:“這里土地、勞動力價格優勢明顯,對于我們這樣處于研發起步階段的企業,扶持力度更大。此外,園區管理部門幫我們協調建設規劃等事宜,相關審批手續很快就辦下來了。”
自2015年至今,重慶國際生物城已聚集了7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擁有長效胰島素、抗體注射液等多個拳頭醫藥產品,2019年成為重慶唯一被納入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工程的園區。
構建專業園區服務體系
要吸引生物醫藥企業落地,除了政策支持,還必須整合上下游資源,形成產業配套。為打造專業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重慶國際生物城著力構建“研發+平臺+基金”的配套服務體系。
走進重慶國際生物城的美萊德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動物實驗中心,動物實驗室設施先進,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研究。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濤介紹,企業通過藥學研究、臨床前新藥篩選以及生物樣本檢測等,為園區內制藥企業提供合同研發外包全鏈條服務,以縮短藥物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重慶國際生物城已建有研發孵化中心、高端藥物技術轉化平臺等服務機構,形成了包括基礎實驗、動物實驗、藥品審批等配套服務體系。此外,還建立了近8億元的產業基金支持新藥研發和成果轉化,成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為企業GMP認證、新藥注冊、項目申報等提供代辦服務,并規劃建設冷熱電三聯供能源站、冷鏈物流、廢棄物處理等醫藥產業專業化基礎設施。
李銳認為,保持發展定力、揚長避短、構建良好營商環境和有力的園區服務體系,讓重慶國際生物城實現了“無中生有”。隨著產能的逐步釋放,重慶國際生物城正在加速打造1000億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