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蓮
隨著旅游市場穩步有序復蘇,公眾旅游熱情和需求持續釋放,包括預約制度在內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務網絡和平臺作用日益凸顯。
基于疫情防控的考量,今年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旅游景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明確指出,要有效采取門票預約、智慧引導等手段,科學分流疏導游客,做好游客流量關口前置管控。可見,不同于以往“說走就走的旅行”,在“無預約不出游”漸成常態的趨勢下,如何讓游客“來之能游、游之能樂、樂之能返”,實現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游客和從業者的共同期待。
實行旅游預約制度,實際上改變了過去游客蜂擁而至、過度集中的狀況,讓游客有序分散地進入游覽,既保護了景區和文物古跡,又保障了游客的參觀質量和旅游體驗。事實上,故宮自2015年開始,便開始實行門票預售和“限流8萬”的政策,這實際上就是“門票預約、分時游覽”的有益探索。不可否認,過去龐大且持續增長的客流量,令故宮在文物保護、古建維護、游客安全等方面承受了巨大壓力。然而,相比之下,國內一些并非文化遺產的冷門景區,也實行旅游“預約制”,顯然意義不大。可見,實行旅游“預約制”,不宜“一刀切”。
換言之,旅游預約常態化,還需行業管理精細化。“預約制”絕非簡單的管理手段,當前尚需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技術和服務,確保這項工作精細、精準。同時,游客也要改變觀念,明白“預約制”不是阻礙而是保障。再者,“預約制”作為一種新的旅游理念,還需旅游行業細分領域,上中下游主體共同開發,整合旅游資源,完善服務技術和渠道,滿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體驗。此外,發揮價格調節作用,通過節日漲價、平時降價等方式,去限制和分流游客量。特別是,一些相對較冷的景區,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營運模式的創新中去,謀劃一些活動項目、游客參與性強的項目以及積極的消費項目,去吸引和分流游客,扭轉有的景區人山人海、有的景區門可羅雀的失衡局面。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