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王 輝)近日,一篇關于4S店“飛檢”內幕的報道,讓很多汽車企業及4S店不淡定了。
報道稱,兩位擔任某知名品牌數百家4S店的飛檢員爆料,在“飛檢”過程中曾收取賄賂,為4S店造假。重金聘用飛檢員,給出的數據居然是假的,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模式更適合售后服務質量監測呢?
汽車4S店“飛檢”是近些年興起的。汽車企業委派第三方公司評估員,在不通知4S店的前提下,通過“明察暗訪”的方式,對于4S店的服務流程、案場布置、財務制度、員工培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綜合考核。“明察暗訪”給4S店服務打分考核,是廠家授權給“神秘客”的特權。
據悉,“飛檢”一度對4S店服務質量的監測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提升汽車售后服務質量立下功勞。后來,汽車企業為激勵4S店提升服務質量的積極性,對年終工作進步大的4S店給予嘉獎。當“飛檢”與經濟利益掛鉤后,“飛檢”的監督作用就變質了。為了獲得“飛檢”高分,拿到車企的年終獎勵,部分4S店開始向到訪的飛檢員打點好處。這就帶來了“人為干預”,即4S店的“飛檢”體驗好與壞,全憑飛檢員一人的自我感覺。另外,飛檢員對4S店服務質量的評定沒有統一標準,只是憑著主觀感受進行評分。
顯然,“飛檢”這種傳統的監測模式要與時俱進。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以中國汽車售后服務質量監測大數據平臺(CADA云數聚)為代表的“大數據采集”方式。“大數據采集”彌補了傳統方式的缺陷,具有成本較低、數據真實、實時監測、加強汽車品牌和經銷商的對標分析、可實現全生命周期監測等優勢。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