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標準打開農產品銷售新路子
上海市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積極推進“標準制定”技術扶貧項目
□ 本報記者 霍一夫
4次組織專家組赴云南省紅河州開展特色農產品調研,初步完成《綠春茶加工技術規程》《瑪玉茶》《梯田紅米》等7項團體標準的制定。近日,云南省紅河縣紅米、綠春縣茶葉等特色農產品順利進滬。
根據對口支援云南省紅河州扶貧工作相關要求,上海市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從守牢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出發,積極推進“標準制定”技術扶貧項目。從2018年12月開始,四進云南,與當地政府部門進行深入溝通,就農產品存在的管理粗放、技術支撐不足、市場推廣難度大等問題進行交流,對生態種養殖、規范采摘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品牌效應和構建科學管理運營模式等核心問題進行磋商,與州、縣市場監管局簽訂了《食品安全工作合作框架協議》,優化對口地區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挖掘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為紅河農產品入滬銷售建立長效機制。
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組織專家采集了紅河縣紅米、綠春縣茶葉等農產品樣本,對其安全指標、質量指標及營養指標等進行檢測及感官品鑒,并與國家和行業相關標準進行比對,發現其食品安全性指標均優于國家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重金屬、農藥殘留等全部符合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強制性標準。紅米的鈣、鉀、錳、磷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均值,部分樣品還檢出硒。不足的是部分樣本的直鏈淀粉含量高,導致紅米飯顆粒中有不少硬芯、口感不佳。綠春茶具有茶湯亮、口感濃、不起茶垢的優點,但綠茶的外觀形態較差。專家表示,綠春茶葉和紅河紅米品質俱佳,只需在紅米膳食加工和制茶工藝上稍作改善,完全可以彌補上述不足。
針對紅米直鏈淀粉高、口感差和茶葉品相、加工工藝等問題,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積極組織產品研發和工藝指導培訓。針對紅河紅米深化產品開發,進行了紅糙米飯、紅糙米粥、紅糙米小食品、紅糙米代餐粉、紅米擠壓膨化試驗等,同時聯系東航食品公司研發營養、安全、可口的紅米航空餐食。在研發紅米餐食的基礎上,還針對老年人、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個性化特點,深化紅米代餐粉開發,以改善目標人群的營養和生理狀況,拓展市場應用,提升產品附加值。對綠春茶葉則嚴格種植環境與要求,規范生產流程、采摘技術、加工工藝、包裝銷售各個環節,指導茶葉企業做好精加工設備選型添置;圍繞地理環境、品種優化、栽培技術、采摘標準和加工工藝5個方面,就提高茶葉品質組織對茶企進行培訓,抓好精細化的生產加工。
通過進一步梳理技術扶貧路徑,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發現,對口地區特色農產品均以當地銷售為主,雖有一定的特色,但普遍存在產品的標識標簽不合法、不規范,無法進入正規消費市場;產品外觀品相不高,包裝方式陳舊,不能展現自身優點吸引消費者;沒有實現差異化營銷,產品自身價值挖掘不夠未能體現附加值等問題。從經營模式上來講,大多為“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規模小且分散,沒有相關組織機構牽頭帶動,存在各自為政、各搞一套的問題,在產品種養殖和加工過程中很難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操作,導致產品品質不能保持一致,存在較大的隱患。為較好解決以上問題,加快推進產品入滬銷售,長寧區市場監管局多次與州、縣政府部門磋商并達成共識,立足源頭把控、提升品質,制定出具有先進性的標準,并通過標準制定與實施,構筑起對口地區農產品第一道安全防線。目前,已初步完成了《綠春茶 第1部分 基本要求》《綠春茶 第2部分 綠茶》《綠春茶 第3部分 紅茶》《綠春茶 第4部分 白茶》《綠春茶加工技術規程》《瑪玉茶》《梯田紅米》7項團體標準和《金平諾瑪飛雞生產經營規范》企業標準的起草工作。
目前,長寧區市場監管局正積極推進紅河農產品的開發與研究,搞好農產品標準發布與宣貫培訓,推動成果落地轉化。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