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如今,商家常常推出各種各樣的會員包月、包年服務套餐,但不少消費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進“被自動續費”的消費陷阱。2019年,央視曾對50款熱門付費軟件做過一項調查,發現7成以上都有自動續費的功能,并且很多都存在忽悠用戶自動續費的嫌疑。(據《中國青年報》)
正如媒體報道,一些無良商家在自動續費問題上,往往有如下套路:一種是自動續費成了默認選項;一種是商家限制消費者的選擇;還有一種則是打著免費試用或1分錢體驗30天的幌子,誘導消費者加入連續包月協議。
包月自動續費的現象很為常見,甚至成了行業潛規則。商家通過包月自動續費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強行讓消費者成為自己長期的“金主”“搖錢樹”,成了自己“自留地”上反復被收割的韭菜,對消費者“慢刀細割”,這種侵權行為極為惡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這些通過自動續費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商家,多是在格式條款中“動了手腳”。《電子商務法》也明令禁止“默認搭售”。所以,對于自動續費問題,并非沒有法律依據進行處罰,關鍵是需要監管部門、消費者能夠更好運用法律武器,讓法律法規發揮出實際效力,對無良商家予以打擊。
要凈化網絡消費環境,維護好市場秩序,保護好消費者權益,就需要監管部門能夠加大監管力度,要做好事前與事后的全過程監管,比如,要及時發現商家存在的自動續費問題,加強對商家的監督,一旦發現商家合同存在“霸王條款”“問題條款”,就要予以及時叫停并予以相應處罰。另外,要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重視消費者的投訴與舉報,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家要依法懲治,還有必要通過納入黑名單制度,進行必要的信用懲戒。只有增加不法商家的違法成本,“打疼”他們,才能真正遏制自動續費問題。消費者也要增強維權意識與防范意識,才能避免被忽悠。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