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 倩
近日,遏制餐飲浪費成了公眾熱議的話題。據了解,餐飲浪費在我國已經非常嚴重。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生產的糧食,有35%會在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環節被浪費。2013年-2015年,每年僅在“城市餐飲”這一環節,就有1700萬噸-1800萬噸的糧食被浪費。
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出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遏制餐飲浪費的好辦法。但也有一些地方推出的措施,遭到了網友的質疑和痛批。比如湖南長沙一餐廳推出的“稱體重點餐”模式;繼武漢餐飲行業協會倡議“N-1點餐”之后,一些地方又發出倡議“N-2”點餐;西安某餐廳將適量點餐納入員工考核;上海一公司規定倒掉3次午餐的員工將被辭退……這些措施看似都具體可行,但細想起來又站不住腳。以先稱體重后點餐為例,且不說人的體重和食量并無必然聯系,在公共場合暴露體重,也是讓消費者極不舒服的做法,難怪有網友表示:“絕對不會去這家餐廳用餐的。”
要讓遏制餐飲浪費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出臺操作性強、頗具人性化的措施。
遏制餐飲浪費,要培養節約文化。應該看到,杜絕餐飲浪費不僅是對文明餐飲的推進,更是對餐飲文明的重塑。長久以來,人們受“面子”文化的影響,確實存在攀比擺闊的不正之風。以各種宴請為例,如果點的菜品少,不僅顯得主人小氣,似乎對客人的尊重程度也不夠,這顯然不符合“熱情好客”之道。另外,一些消費者以“奢靡浪費”為榮,認為只要花了錢,浪費就成了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事實上,這不僅是私事,也是對重要資源的浪費。糧食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目前,我國用9%的耕地養活全球近20%的人口,端穩中國飯碗、保障糧食安全,并非理所當然、輕而易舉。要想改變這種局面,需要賦予餐飲文明新內涵,讓整個社會以不浪費食物、用餐節制為榮,將節約文化內化于心。
餐飲浪費不能只看消費側,更要著眼于“供給側”改革。除了在服務過程中提醒消費者適量點餐外,經營者應將制止餐飲浪費納入餐飲生產、加工的過程中,向消費者提供更科學、更精細的服務。
餐飲提供者要注重提升菜品質量。目前,隨著消費者素質的不斷提高,不少人已經具有了“按需點餐”“不浪費糧食”的意識,但有時會因為飯菜質量不高、口感不好而產生被動浪費。同樣的食材,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味道大相徑庭。把好好的食材做成難以下咽的菜品,也是對食物的一種浪費。
餐飲提供者應開展更精細化的服務。一方面,要避免消費者的“盲點”。在不同的餐廳,一碗米飯、一份菜品的分量各不相同,經營者可以在櫥窗展示菜品,便于消費者點餐;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消費者多元的需求。針對不同的就餐人數,一份菜品可以推出不同分量的種類共消費者選擇。另外,可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出多種分量的套餐,更加精細地進行營養搭配。有網友表示,一些餐廳在推出小份菜之后,“減量不減價”,這明顯是借“節約”之名,行“漲價”之實。這種做法顯然將把節約之風刮歪了,應該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可以說,遏制餐飲浪費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既需要消費者形成“以節約為榮,以浪費為恥”的理念和習慣,也需要餐飲服務者提供更精細、更科學的服務,與顧客的價值共振、情感共鳴,最終找到節約糧食與尊重消費者、更好滿足食客需求的平衡。需要提醒的是,良好風氣、文明風尚的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遏制浪費、力行節儉,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