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形勢 謀劃新思路 開創新局面
——全國市場監管工作座談會地方市場監管部門負責人發言摘編
編者按:9月4日,全國市場監管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市場監管工作,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水平。會上,北京、黑龍江、上海、浙江、山東、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甘肅等地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同志作交流發言。本報現對十省市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同志的發言進行摘編,以饗讀者。
北京:抓牢疫情防控 深化改革創新
今年以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結合疫情防控強化市場監管,保供穩價、促進復工復產取得突出成效。一是嚴懲涉疫違法,迅速穩定市場秩序。同時開啟綠色通道,嚴格質量監督,多措并舉確保防疫物資質量和供應,有效滿足了首都防疫需求。二是抓住市場防疫關鍵環節,及時阻斷疫情在市場領域的傳播。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市局牽頭全市市場防疫工作,建立“6+2+2”工作制度,對食品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采取防疫措施,有力保障了首都市場安全。三是靠前精準幫扶,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先后出臺支持復工復產19條舉措、加大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13條舉措和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等紓困惠企政策,全力支持復工復產、創新創業。全市辦理網上登記、許可31萬件,減免特種設備檢測收費4200余萬元,通過動產抵押、股權質押登記助力企業融資5100億元。支持藥企強化科技攻關,已有兩種新冠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7種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獲批上市,數量全國第一。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各項任務全面高效落實。《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后,結合市場監管總局要求,針對市場主體關切的痛點難點堵點,迅速制定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推出28項改革舉措,已有22項任務落地見效。8月份全市新設企業1.77萬戶,同比增長19.83%,首都創新創業再次煥發蓬勃生機。在全國首推市場主體登記告知承諾制改革,截至目前,已通過告知承諾方式即時辦理登記33.6萬件,占全部辦理量的93%,企業辦事效率顯著提升。啟動改革試點“全覆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制定全覆蓋事項清單及市級許可事項清單,并實行動態調整更新,進一步破解了“準入不準營”難題。實施電商風險數據“全共享”。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子商務領域跨平臺聯防聯控試點,20余家電商平臺共享高風險商戶信息5700余條,實現“一處清退、處處關店”。
黑龍江:立足五個定位 提高監管效能
今年以來,黑龍江省市場監管系統全力踐行商事制度改革“主力軍”、公平競爭“護衛隊”、安全底線“守護人”、質量發展“工程師”、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者”的5個角色定位,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疫情防控醫用防護物資應急審評審批工作得到省委書記張慶偉、省長王文濤充分肯定。省指揮部簡報先后17次刊載黑龍江局疫情防控工作做法。牽頭推動個體工商戶復工復業,復業率達87.91%,吸納就業270.55萬人。企業年報率為95.55%,穩居全國前三名。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穩居全國第一。黑龍江局被省委確定為優秀領導班子,在政治生態建設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次,在省直機關黨建工作考核中,位列87個省直部門的第4名。
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哈爾濱市出臺全國首個校園食品安全管理地方性法規。省局制定《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工作規范》等22個規范性文件,形成了權責明晰、內容完備、銜接順暢的工作制度體系。
實施精準監管,解決食品安全監管重點問題。聚焦嬰配粉,實行“一庫四聯”工作監管機制,即建立嬰配粉生產企業信息庫,推行自查“聯審”、問題“聯查”、風險“聯防”和政企“聯動”機制,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聚焦“米袋子”“菜籃子”,實行監督抽檢、風險監測、跟蹤抽檢、專項抽檢、評價性抽檢“五個結合”,核查處置任務多項考核指標排在全國前列。
推進社會共治共管,營造食品安全監管良好氛圍。建立起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的信息數據報告制度,組建520人的專家庫。推進行刑銜接,成功偵破制售有毒有害減肥食品案,被列為國家整治食品安全問題聯合行動十大典型案例。在全國率先開展食品抽檢“你點我檢”活動,讓消費者成為參與者、監督者。
優化服務舉措,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服務效能。對全省“百大項目”中33個在建食品加工項目實行跟蹤服務;在自貿區對僅售預包裝食品經營者實行備案制,對低風險食品開展生產許可告知承諾制試點。
上海:聚焦四個方面 加強能力建設
今年以來,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聚焦“抓戰略促發展、優環境推改革、保安全守底線、強法治提能力”4個著力點,有序提升市場監管現代化水平。
聚焦重大戰略,著力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索實行商事主體登記確認制、工業產品“一企一證”等制度,試點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等競爭政策。全面推進長三角市場監管一體化。簽署《長三角地區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合作備忘錄》,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系統謀劃22個合作事項,“三聯三互三統一”工程取得積極進展。
聚焦營商環境,著力營造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氛圍。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相關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聯合多部門解決企業“注銷難”問題,注銷企業時間縮短1/3以上。積極推進食品經營、酒類批發零售等改革,開展電梯定期檢驗方式和“按需維保”改革試點。推出加強質量品牌建設的23條政策措施,推進“上海標準”試點評價,完善“上海品牌”認證制度體系,建設全國首個區域化“產業計量云”平臺,推動商用航空發動機等國家標準創新基地建設。
聚焦監管執法,著力守住質量安全底線。在全國率先完成“一支隊伍、一個程序、一套文書、一個系統”的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改革。加大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等領域執法力度。上海查辦的3個案件獲選全國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暨“百日行動”十佳典型案件。
聚焦能力建設,著力提升法治技術保障水平。出臺首份跨部門市場輕微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免罰清單。全面推進落實細化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完成全國首部標準化地方立法《上海市標準化條例》。推進《上海市反不正當競爭條例》修訂,推動《上海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列入2020年立法計劃正式項目。制定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和適用規定。獲得司法部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單位稱號。
浙江:創新管理實踐 經受實戰考驗
今年以來,浙江省市場監管局全面實施“政治建局、法治立局、科技強局、改革興局”戰略,大力營造“緊起來、快起來、比起來”氛圍,在疫情大考中經受實戰考驗、實現良好開局。浙江局牽頭開展的“兩直”補助工作得到李克強總理批示肯定,做法被國辦《政務情況交流》刊發;先后在省直單位廳局長工作交流會、省政府數字化轉型工作例會、全省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會上做典型發言和經驗介紹。
強化責任落地,充分體現黨政同責的“浙江特色”。突出鄉鎮(街道)食安辦規范化建設,出臺全國首個基層食安辦分級分類管理地方標準,制定網格員“五責清單”,啟動對所有1377個基層食安辦星級評定。
強化精密智控,開發應用數字治理的“浙江模式”。突出升級版、綜合版和實戰化,建設“數字化駕駛艙”,打造食品安全等9個重要模塊,拓展上線一批高頻業務應用場景,形成“1+9+X”工作體系。全面梳理省內食品安全應用,統一接入規范,加快全周期管控、全鏈條貫通、全過程防控、全社會共治、全方位應用。已歸集數據1.2億條,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全部“入庫管”。
強化閉環管理,先行先試冷鏈物防的“浙江探索”。受命牽頭10個部門組建冷鏈食品“物防”工作專班,迅速構建正向的精密智控體系和逆向的精準追溯體系。全省10283家冷鏈食品相關企業全部入庫,進口冷鏈食品全面覆蓋。
強化法治手段,硬核推動綜合執法的“浙江實踐”。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按照“細查、嚴管、重罰、實改”原則,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實施最嚴厲處罰。“一支隊伍管執法”的舉措被推廣至其他執法領域。推動力量下沉,基層所執法人員達61.5%,食品案件就地快查,基層辦案量超80%。
強化治理效能,深謀實推改革創新的“浙江方案”。一方面,以抽檢分離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強化公正監管。另一方面,以證照分離改革為切入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山東:堅持“快準嚴” 履職盡責擔當
今年以來,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突出“快、準、嚴”,履職盡責勇擔當,在全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省委書記劉家義、省長李干杰等省領導先后38次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省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擬被表彰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
以“快”爭主動、破困局。面對全省醫用防護物資全線告急的嚴峻形勢,采取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并聯檢驗等措施,將無菌防護服和口罩檢驗從2個月壓至7天,非無菌檢驗從1個月壓至2天零8小時。針對疫情防控初期投訴舉報量激增的問題,第一時間提出并堅決做到“24小時辦理回應、力爭滿意率100%”,一個月的時間全省涉疫情日投訴舉報由峰值4620件下降至150件左右。
以“準”促“穩保”、助發展。在全國省級層面推進“一業一證”改革率先突破,提前3個月超額完成改革攻堅任務,并實現全省186個市、縣及功能區全覆蓋,首批20個行業辦事環節、申請材料、審批時間分別壓減71%、80%、78%,截至8月底已發放行業綜合許可證7135張。全面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標準領航工程、鄉村振興標準支撐工程、海洋強省標準創新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保障工程,建設8個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平臺,主導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129項、國家標準7220項、行業標準10404項。規劃建設山東食品藥品醫療器械創新和監管服務大平臺。
以“嚴”聚合力、強監管。建立落實“四個最嚴”制度體系。制定實施食品藥品執法辦案12條措施,對違法行為實行頂格處罰、處罰到人、行刑銜接、應曝盡曝。今年以來,查處食品藥品案件1.42萬件、罰沒款1.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4%、55.3%。8月份食品、藥品案件頂格處罰率分別達到98.9%、97.7%,公開曝光率均達到100%。積極推進社會共治。省委已決定將食品安全納入巡視,并在食安委基礎上成立食藥安委,推動黨政同責落實。大力推進標準化、信息化“兩化”融合。
湖北:面對三場“大考” 寫出漂亮“答卷”
今年以來,湖北省市場監管系統面對抗疫、重振、抗洪三場大考,積極強化網絡交易市場監管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全力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強化網絡交易監管,助力抗疫促發展。一是通過拉網調查掌握情況、四級聯動合力監管、規范經營督促整改等措施,規范社區網絡團購交易行為。疫情防控期間,全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為奪取抗疫決定性勝利發揮重要作用,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二是積極創新,探索推廣“無接觸”配送。指導美團率先在武漢探索“無接觸配送”,阻斷和預防病毒傳播。三是順應疫情常態化防控網絡消費需求旺盛新趨勢,會同相關部門出臺支持“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商戶扶持計劃”,通過餓了么極速上線推進“網上菜場”“網上餐廳”“網上超市”“網上商場”建設。四是分類監測,加強網絡交易常態化監管。
強化消費維權,提振消費增活力。注重建設性維權,深化“放心消費在湖北”活動。聯合28個部門,針對消費者最不滿意的食品藥品安全、假冒偽劣商品等難點痛點問題,在15個重點行業推進“放心消費在湖北”活動,實施“靶向式”治理。今年以來處理12315消費者訴求52.42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8000余萬元。
注重兩端發力,激發消費潛力活力。一手抓質量品牌提升,擴大高品質商品和服務供給,一手抓消費教育引導和消費權益保護,讓消費者愿意樂意愜意在湖北消費。深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實施26個省級示范項目,為中小企業提供個性化質量技術服務,實施對標達標提質、計量服務中小企業行等專項行動。
注重網絡覆蓋,提升消費維權便利化水平。以線上網購平臺和線下銷售服務企業為重點,3年內在全省建設3萬家消費維權服務站,提供和解、咨詢、宣傳等服務。開發應用消費維權政企協作平臺,在線便捷解決消費爭議。
湖南:發力智慧監管 推動社會共治
近年來,湖南省市場監管局在推動業務開展與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努力實現傳統管理向科學治理、分散管理向集成治理、部門管理向社會共治重大轉變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整合業務系統,推動監管平臺一體化。在全國率先開發建設了集智慧政務、智慧服務、智慧監管、智慧維權于一體的智慧市場監管信息化體系。運用先進的微服務技術架構,整合注冊登記、信用監管等23個核心業務系統,初步實現政務服務一體化、監管執法協同化、綜合業務數字化、基礎建設集約化。
加強共建共享,推動基礎數據集成化。目前湖南省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歸集54個廳局和市縣政府監管部門重點數據9124.21萬條,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監管“數據湖”,實現監管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良性流轉。以省法人信息大平臺為支撐,對數據進行清洗、歸集、整理,現已集成監管數據7166.7萬條,為智慧監管提供了數據支撐。
堅持先行先試,推動主體監測網絡化。堅持線上線下一體推動,對網絡交易違法行為實行電子取證,在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長江禁捕打非斷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堅持質量安全一并監管,在岳陽試點建設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常德試點建成全省統一的案件管理系統。堅持上級下級一齊落實,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網格化”監管模式。
打通業務循環,推動政務服務集約化。在全國率先建成全業務流程的無紙全程電子化登記業務系統,打通證照辦理的“最后一公里”,行政審批業務實現“應上盡上、一網通辦”,跨部門事項實現“一窗受理、并行辦理”。湖南省商事制度改革獲得2018、2019年度國務院督查激勵。
強化技術支撐,推動市場治理智能化。湖南局建設的“互聯網+監管”系統,已歸集信用信息5700萬條,為重點監管、信用監管打下了基礎。開發的全國首個廣告智慧監管系統,能夠對全省所有戶外電子廣告大屏實行24小時自動監測。建立的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累計生成“兩品一械”不良反應報告42845份、藥物濫用監測報告7134份、疫苗AEFI報告2092份,為患者用藥安全提供了保障。
重慶:緊抓建設機遇 優化營商環境
重慶市市場監管系統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以世行營商環境評價為牽引,緊緊抓住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機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以主力軍的擔當作為促進營商環境改善。
改革賦能。發揮綜合監管優勢,在全國唯一實行垂直、分級并行管理體制,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主城都市區22個區局(包括1個經開區局)實行垂直管理,其余17個區縣局實行分級管理。統籌注冊許可職能,設立市局直屬行政機構注冊和許可局,具體承擔市場主體登記注冊、營業執照核發和相對集中許可權等工作,實現“一個窗口辦審批”。深化綜合執法改革,成立市市場監管綜合行政執法總隊,整合藥品安全、知識產權等職能,設立9個專業化支隊;區縣局成立執法支隊,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服務提質。制定實施支持企業復工復產43條政策措施、個體工商戶恢復營業持續發展21條政策措施。今年1-8月,全市新設立市場主體31萬戶,增長13.7%,助力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堅持“三減三提”(減環節、減材料、減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便利度、提高市場主體滿意度),開辦企業更加便捷高效。
監管增效。大力宣貫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重慶市局被全國普法辦評為“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單位”;深入開展房地產、教育培訓等四大領域廣告宣傳信訪突出問題專項治理。重慶市打擊傳銷工作連續8年在中央綜治考評中位列第一等次。
合作聚力。務實推動川渝市場監管一體化合作,共優營商環境。圍繞市場準入,加快構建“同一標準辦一件事”的市場準入服務系統,聯合梳理川渝兩地名稱自主申報行業字詞庫和企業經營范圍庫,共同編制市場主體分析報告。圍繞知識產權,爭取設立中國(西部)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推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共享。圍繞民營經濟發展,推動建立民營經濟協同示范區和民營經濟跨區域聯合研究室。
四川:突出目標導向 探索深化改革
機構改革以來,面對繁重的監管任務和職能職責的深刻調整,四川省市場監管局破立并舉、守正出新,形成了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攬,以“業務建設+自身建設”為兩翼的“一核雙擎”工作格局。一年多來,先后獲得國家部委表彰14項、省級表彰32項。
順應改革發展需要,系統搭建四川市場監管工作框架。突出目標導向,啟動實施“225戰略”。即“掛牌之后2個月基本完成‘三定’,2年基本實現融合,5年爭創全國一流”的工作步驟;實現“經濟活、市場穩、隊伍強、干部安”的工作目標;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社會監督責任”的工作機制。突出問題導向,研究制定印發1個總體實施意見、1個學習宣傳方案和5個工作方案實施意見,今年上半年又相繼出臺了19個配套制度,一些措施已經見到效果。突出結果導向,創新方式促進內部融合。以“人合、事合、力合”來檢驗機構改革的成效。
深化綜合執法改革,積極探索契合實際的新體制新機制。堅持“一支隊伍管執法”。目前,各地正在抓緊推動綜合執法改革,全省已有15個市(州)局組建成立了專門的執法稽查機構,2個市局已獲編委批復正在籌建;縣一級已成立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機構90個,其中44個實行“局隊合一”。堅持“全口徑”和“四分離”相結合。省局層面由綜合執法稽查局“全口徑”統一執法辦案,各相關處(室)負責相應業務工作監管,按照線索管理、執法稽查、案件審核、罰沒處置“四分離”工作機制運行。堅持日常指導和專項統籌“兩手硬”。一方面,在日常執法中,注重屬地為主、放手放權,讓地方因地制宜開展相關執法工作。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省局綜合執法稽查局牽頭作用,省局綜合執法稽查局主要聚焦答疑解惑、以案釋法,以及少數大要案查處,半年來共立案調查大要案32件、結案15件、罰沒758.5萬元。今年“春雷行動”期間,四川省共立案查處案件3.9萬件、案值4.2億元、罰沒2.6億元,為歷年來之最。
甘肅:著力法治建設 推進依法行政
機構改革以來,甘肅省市場監管局把法治建設作為推進市場監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全面依法行政,強化市場監管,為服務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市場環境。
樹牢政治意識,在增強法治思維上筑根基。甘肅局黨組在法治軌道上縱深推進市場監管工作,結合甘肅實際,研究提出了圍繞“一個中心”、履行“兩大使命”、落實“三項制度”、推行“四項機制”、構建“五大目標體系”的“12345”法治建設理念一以貫之推進落實。省局先后榮獲“全國市場監管系統先進集體”“甘肅省政府法制工作先進集體”,省局法規處負責同志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先進個人。
深化改革創新,在推進依法行政上立新規。堅持法治與改革相統一、相銜接,注重建章立制,確保“管常管長”。在全國市場監管系統率先制定出臺了《甘肅省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文書格式范本(2019版)》《甘肅省市場監管系統法制員管理規定》,實現了全省系統執法監督標準的規范統一。《文書格式范本》被市場監管總局法規司追加為科研項目,向全國市場監管系統推薦借鑒,同時省上也在省直各部門推廣;率先印發《關于在非訴執行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暫行辦法》,有效解決了市場監管部門執法案件執行難的問題;首家聯合省司法廳出臺《甘肅省市場監管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予處罰清單(2020版)》,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和柔性執法機制取得實質性進展。特別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及時出臺《關于“防疫情保穩定促發展”28條措施》《關于依法從重從快辦理疫情防控期間市場監督管理違法案件的指導意見》,為疫情防控期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以上幾項工作均得到了市場監管總局和甘肅省委省政府的肯定,相關制度文件在總局網站原文發布。
此外,甘肅局開發運行的甘肅省保市場主體公共服務平臺,得到省長批示;主動服務甘肅十大生態產業培育發展,公共服務質量提升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孫圓整理)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