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何止武功,在當下市場中,幾乎所有競爭活動都把“唯快不破”當作立身成命的法寶。但“快”真的是市場邏輯中的最優法則嗎?
9月8日,一篇題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刷爆網絡,講的是外賣騎手在“快”字裹挾下的艱難生存狀態。9月9日,餓了么對此快速作出回應,表示將采取措施“關愛”騎手,但其擬推出在結賬頁面增設“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選擇按鈕讓用戶點選,卻被質疑是“道德綁架”“責任轉嫁”。
有網友批評稱,本來大家在討論整個外賣體系太過追求“快”而導致市場失衡,產生諸多亂象的問題,作為行業領軍者的餓了么應該自我反思,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之后,拿出更為成熟的改進建議,而不是立馬進行公關。況且,餓了么這次反應夠快卻沒快到位,其“推出的措施明顯不是治本之策,讓人看出了敷衍和欺騙”。這表明,這家企業似乎并未認識到,自身在求“快”問題上存在嚴重問題。
事實上,就算外賣企業進行深入反思,它們恐怕也拿不出更好的建議,因為當下外賣行業“唯快是圖”的競爭局面,就是它們一手導演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提到,由于平臺算法不斷精進,相同距離的規定送達時間不斷縮短,外賣騎手的更短的送餐時長又被作為大數據的一部分給新的算法提供了依據。就這樣,外賣騎手被束縛在了不斷加速的數據怪圈中。最終導致騎手為了免于超時處罰,逆向行駛、擅自改造電動車等違規行為頻頻出現。這個大數據算法里,既包括餓了么的“方舟”系統,也包括美團的“超腦”系統。
千算萬算,唯求一“快”。算法基于大量數據,總結最佳規律,作為一種科學手段,將其運用于現代企業管理并沒有什么錯。現在的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大都在采用類似的方式以達到快速復制、快速發展的目的,這已經是一種市場大趨勢,并將長期存在。在一些業內專家看來,外賣行業發展初期,可以靠產品和服務實現差異化,并由此獲得一定量的用戶。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和服務日趨同質化,追求差異化變得越來越難,而企業比拼的方向就會轉到相對容易的效率上,這時,“快”就成為外賣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看一下數據就明白了。根據美團發布的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美團外賣的訂單量達到25億,每單收入比2018年同時期增加了0.04元,與此同時,每單成本則同比節省了0.12元,這也幫助美團在該季度多賺了整整4億元。這些收益,既為算法的功勞,亦拜“快”字所賜。當然,有收益就有代價和風險。外賣小哥作為效率的最終體現者,同時也是“快”字的第一追求者,他們自然要承擔一定的代價。不過,這個代價太大,小哥們自己是承擔不來、也是不應該全部承擔下來的。
算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算法本身既是“去智化”的,又是“去情化”的,它只會關注數據,并自動屏蔽掉快遞小哥的情感需求。而這方面的缺失自然應該由平臺的其他福利機制來補償。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平臺在這方面做得都不夠。前文提到餓了么擬推出的“關愛”措施中,還有一條是“會對表現好的騎手進行鼓勵,即使個別訂單超時,也不用承擔責任”。這表明,餓了么還是有福利機制的。問題只在于,這樣的機制惠及面太窄、施惠力度太小,遠遠達不到期望值。
說到期望,這才觸及問題的實質。外賣求“快”,這個期望并非只有騎手、外賣平臺才有,廣大消費者也有。要打破外賣“唯快不破”的邏輯,不僅平臺和騎手要降低期望值,消費者也要降低期望值。“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這道選擇題,確乎應觸發每位點外賣的消費者三思:我為什么不能承擔一點代價呢?我不著急行嗎?我體諒一下外賣小哥行嗎?
系統里的每一個角色都要為系統的穩定長期發展作出貢獻。在目前的外賣產業鏈中,騎手處于弱勢地位,要改善外賣騎手的工作現狀,平臺內部作出努力的收效恐怕不大,關鍵還要靠外部監管力量,需要政府部門制定相關規則。而規則之外,消費者也需作出一定的利益讓渡。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