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春卉
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由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組成,標準為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提供依據,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通過計量手段判斷是否符合標準。2016年,原質檢總局啟動了“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重點研發計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基于鐵路、航空、航天、海洋、核電五大領域的海外工程承包、裝備出口、技術合作等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開展了中國標準走出去研究實踐。本文通過明確中國標準走出去的內涵,對政府、行業標準化機構、企業、目標國以及第三國等責任主體分析關鍵影響因素,為中國標準成為綠色生產力領跑者貢獻動力。
中國標準走出去中的“標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可以是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事實標準,也可以是標準成體系輸出,或者我國標準化工作理念、方式方法、人才的輸出。標準走出去看似是技術問題,實則牽涉到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中國標準走出去的內涵實質是指我國標準及其所含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在境外的存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讓我國標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各參與國乃至區域組織和國際組織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應用中。標準走出去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具體內容,一是標準載體走出去,我國標準制定要有外文版,方便在國外的宣傳和應用;二是標準內容走出去,提高我國標準在國外的適用性,加強與國際國外標準化體系的一致性,推動我國標準充分反映國際先進技術的最新發展,最廣泛適應產業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發展的需求,提高我國標準的國際代表性,提升標準水平;三是標準化對象走出去,推動我國標準不僅要服務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還要定位于更多地服務更多國家的發展和全球經濟貿易活動的需要。走出去的標準一定是緊貼“一帶一路”建設需求,且我國在該領域具備明顯的貿易、技術或市場優勢。標準走出去應與我國對外政治、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活動等緊密銜接,標準走出去的最終目標是推動我國企業、產業走出去。標準走出去的途徑,根據目的地不同,包括走向國際和走向其他國家和區域組織。標準走出去的方式,包括主導制定國際標準、開展標準互認、直接轉化應用、共同制定新的標準等,可以依托的渠道也有很多,如商品出口、對外投資工程、援外項目、境內國際招標項目、對外合作交流等。
從政府的角度,一是從國家、行業和地區層面鼓勵我國投資項目和工程承包企業在合同談判中優先推薦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中方參與運營采用我國標準的項目,給予利率、稅收方面的優惠。二是我國與歐盟、東盟、東亞、中亞、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海灣地區等沿線重點地區,以及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建立了多雙邊標準化合作機制,為標準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環境。三是開展中國標準走出去示范基地建設,高水平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訓,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外文版研制等任務均需要持續、穩定的財政專項經費保障機制。四是通過改革縮小我國與其他國家標準體制和標準體系的差異。
從行業標準化機構的角度,一是需要建設專業的標準信息服務平臺。二是提高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標準適用性研究能力。三是需要相關行業、產品領域的標準外文版提供能力。我國現有的3.6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被翻譯成英文并公開出版發行的國家標準英文版只有約不到1.5%,行業標準或其他標準的英文版更是少之又少。英文版如此,翻譯成德語、法語、俄語等其他語種的標準就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制約了相關標準在境外宣傳推廣與應用。
從企業的角度,企業的標準海外示范應用能力和經驗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同時企業的國際標準化人才體系也必不可少。
從目標國的角度,一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進程中,盡量選擇政治經濟穩定的國家。二是須對外加強人文交流,向世界傳遞“和平發展、共享發展、包容發展”的中國價值,從思想和觀念上增加他國對中國的價值認同。三是了解和掌握目標國的安全、環保以及用工、簽證等法律法規和監管標準。四是在一些基礎薄弱、技術要求不明確的國家,應全力推薦使用中國成套技術與裝備,同時,在目標國原則上同意采用中國標準的前提下,也要提升中國技術標準的靈活性,根據當地條件,對技術標準進行調整和創新,增加其對中國標準的認可度。
從第三國的角度,要重視技術性貿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保護本國產業的主要手段,特別是美國、歐盟等國家或地區憑借其自身的技術、經濟優勢,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作者: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標準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館員)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