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山東省煙臺市將全面推進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建設實現技術體系高級化
□ 莫 言 本報記者 朱文達
“力爭經過3~5年努力,全市質量技術基礎能力指數持續得到較大的提升,爭取進入全國第一梯隊,實現全市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技術體系的高級化。”近日,山東省煙臺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文鋒在接受中國質量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煙臺市政府辦公室日前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煙臺市將堅持“整合、共享、協同、公益”理念,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手段,促進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質量要素的共享和協作,全面構建適應煙臺市高質量發展需要的現代化質量基礎設施體系。
圍繞四大領域加強NQI建設
《意見》明確了煙臺市NQI的總體目標。標準化方面,將吸引一批國內知名標準化研究機構在煙臺設立分支機,爭取增材制造等一批特色領域設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作組)落戶煙臺。計量方面,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5~25項,計量標準建標數量和實驗室認可項目總量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國家核電核島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籌建任務。合格評定方面,爭取2到5個省級及以上檢驗檢測中心落戶煙臺;爭取國際國內權威檢測、認證機構在煙臺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藥品檢測達到國家藥品進口口岸所應具備的條件。
《意見》提出,煙臺市將重點圍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公益性和競爭性相互協調四大領域,加強NQI建設。推動全市NQI資源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整合,發揮在當地NQI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實現市縣兩級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培育壯大現代海洋、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推動煙臺NQI綜合服務中心萬華化學、南山鋁業等分中心整合集團內部計量、標準、檢驗、認證等業務領域,促進煙臺市優勢產業在價值鏈中由低端向中高端躍升。《意見》還提出,在全市重點培育壯大山東自貿區煙臺片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藍色智谷高端創新平臺等創新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建立、認定和資助質量基礎設施服務中心、重點領域標準化與質量創新中心等。
“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打造煙臺NQI服務平臺升級版。在原來煙臺NQI綜合服務中心‘1+7’組織架構的基礎上,持續完善開發區分中心、縣市區工作站、駐園區工作站等7個子系統,在實踐中豐富NQI的內涵,擴充特種設備、知識產權等服務內容。”王文鋒說。
堅持“線下線上并重”的原則,煙臺市加快公益性的煙臺NQI+服務云平臺建設,依托市場監管部門信息技術支撐單位,開發云服務系統。打造產業聚集區質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完善企業服務中心、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等平臺建設。發揮技術標準在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服務平臺。重點提升醫藥與健康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水平,持續提升藥物篩選與評價中心等11個國際化的生物醫藥研發公共技術平臺的服務能力,為國際生命科學創新示范區建設,提供質量技術支持。
實現NQI技術體系的高級化
“《意見》明確了煙臺市將實施NQI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進標準化戰略。在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現代化工等優勢傳統產業集群內制定團體標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標準化深度融合。”王文鋒說。
該市積極實施質量認證體系推行計劃。圍繞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強市,在全市八大主導產業引入先進管理體系。推動高耗能生產企業開展低碳產品認證,推動建材產品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泰山品質”高端認證,推動出口企業開展國際標準管理體系認證和主要貿易國產品認證。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和人才納入“雙招雙引”計劃,支持國際國內知名機構落戶煙臺。實施計量保障能力提升行動。以國家蒸汽流量計量站和國家蒸汽流量計型式評價實驗室為龍頭,構建能源資源計量服務體系。依托煙臺核電裝備產業群和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將計量深度嵌入到核電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促進核電核島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完善企業計量檢測能力和管理體系,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計量檢測數據的有效應用。新建企業、新上項目的計量檢測設備要與其他基礎建設同期設計、同期施工、同期投入使用。
開展中小微企業質量援助行動,實施“一站式”質量服務。以市場主體和產業發展的期待需求為導向,整合現有的質檢、計量、特檢、信息、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資源,提供全鏈條“一站式”協同服務,并建立與之配套的線上系統,實現線上線下全方位服務,確保企業“不跑腿”或“只跑一次腿”。幫助中小微企業提升檢驗檢測能力。為中小微企業開辟服務外包綠色通道,根據企業生產需求,從周邊檢測機構、縣級檢測機構、市級檢測機構、國家檢測中心、國外知名機構中為企業推送匹配服務。搭建中小微企業生產設備供需撮合平臺,實現社會閑置資源的共享。
全面推進NQI建設,離不開政策支持。記者從《意見》中看到,煙臺市將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將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完善配套政策,全面加強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政策銜接、規劃引導和工作協調,健全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機制,提高協作效率。
在完善保障措施方面,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支持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多元投入機制,拓寬資金供給渠道,進一步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加大質量基礎設施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完善質量人才引進和交流機制,建立質量人才專家庫。強化質量學科建設,加快質量人才培養,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聯合育才機制,輸送高技能質量人才。同時,強化評估考核。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