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最近,海外紡織訂單特別是印度訂單大量回流國內,引發業內廣泛關注。媒體走訪江浙等紡織業集中地區,確認了這一情況。事實上,海外紡織訂單回流并非現在才開始。今年5月份,隨著國內紡織服裝業逐漸向好發展,外貿訂單就呈現回流勢頭。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紡織服裝出口額為2157.8億美元,同比增長9.4%,出口增速較上半年提高6.2個百分點。海關總署表示,下半年以來,紡織服裝出口形勢持續好轉,8、9月連續兩個月保持正增長態勢。
分析人士指出,紡織訂單回流主要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是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率先實現了復工復產,既有力保障了國內市場供應,也支撐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順暢運轉。相比較而言,印度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不夠理想,導致產業鏈受到沖擊,許多工作無法如期完成,一些紡織訂單被迫取消,或者轉向中國等國家。二是我國擁有健全完備的紡織工作基礎,既有原材料,也有化工原料,供應鏈完整,且工業化程度高,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以較低成本完成訂單。這也是海外訂單回流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海外訂單回流,除證明中國疫情防控成功和中國制造世界地位無可替代之外,就行業市場本身而言其是否利好,還應理性看待。國內一些紡織企業訂單排得滿滿的,開足馬力生產,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能賺錢。因為與訂單量增長相伴,原材料價格也在一路上漲,同時帶動坯布、面料、印染等環節跟著上漲,紡織市場掀起一輪前所未見的漲價潮。看到這種情況,大量貿易商采取“高報價、低成交”的策略,捂盤惜售,待價而沽,甚至選擇毀約。同時,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進口紗也處于不報價的“封盤”狀態。業內人士擔憂,這種局面會讓國內紡織服裝出口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原料、紗布等上游漲價很難傳遞到終端訂單,國外品牌商大多不接受紡織服裝企業上調報價,而這些企業承受能力有限,他們要么“棄單”,要么獨自消化價格上漲的成本,無論做哪一種選擇,生產企業都很痛苦。
上游原材料、面料等價格上漲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外貿需求的持續回暖,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呈現。更重要的是,從行業市場發展大趨勢看,海外訂單回流只是暫時現象,缺少長線邏輯,不可持續。有業內人士認為,印度、東南亞的紡織服裝企業在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政府稅收、關稅、環保等諸多方面均具有優勢,其紡織服裝企業的毛利率要比國內高5個百分點以上。因此,疫情一旦結束,這些訂單必會重新回到那里。國內企業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一定要平衡好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不要誤以為這是紡織業賺錢的好機會,更不要拿到幾個海外訂單就盲目擴大生產。
當然,海外紡織訂單回流的利好屬性還是有的,就像有學者指出的,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面對逆全球化、疫情大流行而動蕩不已的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國制造能夠起到穩壓器的作用,可以其完備的產業體系所具有的強大供應能力,彌補臨時性的訂單缺口,滿足全球消費者市場的需求。而紡織訂單回流的暫時性也表明,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制造還有更重要的作用要發揮。之前在中低端產品市場的競爭優勢已經轉移到印度、東南亞等國家,而且以后還要繼續轉移,現在中國制造要走的路,是逐漸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增強不可替代性,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關鍵節點,實現中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
疫情加速產業經濟開啟新周期,國內紡織服裝行業面臨新挑戰、新變局,但同時危中有機、危可轉機。業內人士注意到,高端面料、功能性面料等不少只有中國能做,因為中國的產業鏈完整,這就保證了這部分訂單不會被別國搶走,且利潤較為可觀。因此,走差異化路線,向中高端領域進軍,這才是國產紡織業的優勢。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