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選取15款薯片產品委托專業質檢機構進行對比試驗,結果發現,有7款薯片產品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歐盟設定的基準水平值(750微克/千克)。其中,鹽津鋪子、三只松鼠、董小姐3款薯片樣品丙烯酰胺含量超過2000微克/千克。
對于這個結果,有網友感嘆:“丙烯酰胺是致癌物,看來以后再不能愉快地吃薯片了!”不過,食品安全專家表示,丙烯酰胺的確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A類致癌物,但它只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顯示致癌性,對人類是否致癌,目前并無證據。況且,丙烯酰胺只有達到足夠的劑量才能產生“有害”結果,而我們日常食用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基本都在安全閾值內。因此,不要一聽“致癌”二字就緊張,事實上,對于薯片,真正該擔心的不是丙烯酰胺,而是其中油與鹽的高含量。
一緊張,就“再也不吃”,這反映了許多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知識匱乏的狀態。這種現實,在“食品安全不盡如人意”已經成為鋪墊性表述的語境之下,釋放出的信息當然不容樂觀:不懂食品安全知識的人卻大談食品安全問題,其中有多少人是在人云亦云地亂起哄呢?
舉個“亂起哄”的例子。不久前,網上有“農家有機肥種出來的蔬菜水果,容易細菌超標危害健康”的傳言,一些人在聽說后很擔心,稱不再吃有機肥種出的東西了。由中國科協、中央網信辦打造的辟謠平臺“科學辟謠”對此解釋稱,細菌無處不在,但并不是都有害。農家有機肥確實存在一定量的細菌,但農家有機肥的肥效正是通過各種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來分解腐殖質,從而轉化成植物根系所能吸收、利用的營養成分。蔬菜水果只要施肥都會攜帶一定量的細菌,但它們只存在于表面,只要在食用時用清水洗干凈即可,并無安全之虞。若不懂有機肥的原理也就罷了,可要是不懂還亂說,以至于對農家肥蔬菜水果銷售造成負面影響,這就不能說罷就罷了。
普通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匱乏,一般不會不懂裝懂地忽悠別人,但這種不懂卻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為他們預留了忽悠人的空間。比如關于營養標簽問題,專家表示,食品營養標簽好比一把“營養參考尺”,它強制生產企業明白標注,令其難以作假;也讓消費者了解食品中主要營養成分的含量,以便因人而異選購。可是處于食品安全知識初級狀態的消費者太多了,若有企業打著“低鈉”“低糖”“低脂肪”的招牌卻根本就做不到那么“低”,消費者也不知道,上當受騙也就難免了。
抓住消費者不懂這一點進行忽悠、誤導的商家的確存在。按照法規要求,每一種食品都必須注明一些基本營養數據,包括食品中所含的能量(俗稱熱量、卡路里)、蛋白質含量等。雖然有這種要求,但廠家稍一玩花活就能把消費者糊弄住。有些廠商知道自己產品的營養成分表照實標出來比較難看,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偽裝成看起來不那么扎眼的數據。最常見的貓膩就是混淆參數。比如,由于某瓶裝產品中所含能量(糖)太高,廠家怕嚇走那些怕胖的顧客,就選擇用100毫升中所含數值來做營養成分表,而不是用通常的按瓶(500毫升)計算。這樣的數據表在不太懂的消費者猛一看來,能量(糖)較少,就容易上當購買。其實,要是不懂,即使慢慢看也不一定能看出問題,該受騙照樣受騙。
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匱乏,就要任由不良廠商忽悠不成?當然不是。要做的只有一件事:不懂就學。消費者既然那么關心食品安全問題,就該花點心思、花點時間學學相關知識,畢竟,此事關己,不能高高掛起。當然,要進行補課的還有食品企業和監管部門,補的不是懂不懂的課,而是在對待食品安全問題上用不用心的課。其實讓消費者由不懂變懂的工作并不復雜:就企業而言,老老實實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做,并在產品包裝上清楚告知消費者就行;就監管部門而言,監管好企業之外,經常性地對消費者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普及服務,就很好。
《中國質量報》【消費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