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提升行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質量專家解讀“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系列報道之四
□ 本報記者 徐建華
這是一組經常被提及的“中國制造”的數據對比:目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知名調研機構發布的品牌百強榜單中,中國只有華為、聯想兩大品牌上榜。
歷經40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經發展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盡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呼聲愈發強烈。“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對于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部署,再次將焦點和重心放到了“質量提升行動”上。
事實上,在“十三五規劃”中就曾提出要“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此次《建議》再次提出要“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意味著質量提升行動正成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重要抓手。
專家們表示,質量提升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質量提升再出發
“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成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推動中國制造“品質革命”的首要任務和措施,絕非偶然。
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2017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2018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正式出臺,這是我國質量發展史上首個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質量工作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落實本意見精神,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抓緊出臺推動質量提升的具體政策措施”。
“《指導意見》實施以來,我國質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總體質量水平有了明顯進步。”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蔣家東認為,與美、日等國普遍通過10年左右時間實現了產品質量水平跨越提升相比,我國質量工作的成效仍顯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質量政策不實,質量投入不足。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質量發展政策文件,但缺乏配套政策支持,質量提升行動尚缺關鍵的“臨門一腳”;二是無序競爭、低質競爭問題突出,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未能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制約,大量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定位中仍然處在中低端,甚至引發了新的產能過剩問題;三是對創新和質量的認識存在偏差,科技的單點突破解決的是技術與產品的原創問題,如果沒有質量保證能力做基礎,科技創新難以成功走向產業化發展;四是對質量專業技術人才的教育與培養不足,導致各類質量專業技術人才存量不足,增量有限。“應該著力重建質量工程師隊伍,發揮他們在產品質量改進和產業質量提升中的作用。”
將質量提升進行到底
專家們表示,《指導意見》實施以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質量提升要真正落地有效,最關鍵的是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讓企業的盈利和發展真正建立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從而充分激發市場主體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用質量競爭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
“質量提升行動應該落實到企業的質量意識、質量管理、質量落實等環節,落實到研發、生產、銷售到售后的全過程,質量提升行動,也是質量、品牌、標準和信譽共同提升的過程。”深圳大學中國質量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偉麗教授說。
對于“十四五”時期如何更好地落實《建議》要求的“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蔣家東建議,重點從解決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入手,堅持細抓、實抓、常抓。
“一要看到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已經取得的成效,二要根據發現的問題來反思,提出‘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意見。”溫德成認為,一是未來的質量提升意見應著眼長遠。如《指導意見》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供給質量明顯改善,供給體系更有效率,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中國品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這個目標顯然在短短3年內是無法實現的。再如建立中央質量督察工作機制,將質量發展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干部培訓院校的教學計劃中,也需要更長時間的探索和準備。二是應認識到質量提升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判斷供給質量提升的最終依據是消費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滿足。三是一些質量提升措施應在全國層面推廣,而不是地方各搞各的。比如《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推行高端品質認證,這必須是全國性的,甚至應是對世界各國開放的,否則競爭力難以保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