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云計算市場前景廣闊
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首席專家李京春解讀云計算產業發展趨勢
□ 本報記者 丁 瑩
我國云計算市場持續快速發展,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增速38.6%。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689億元,相比2018年增長57.6%,預計2020-2022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300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達645億元,較2018年增長22.8%,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元。
近日,在“2020黨政機關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云服務安全論壇”上,中國網絡安全審查技術與認證中心首席專家李京春在“《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政策解讀與實踐”發言中解讀了云計算產業發展趨勢。
據李京春介紹,到目前為止全球互聯網技術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早期互聯網解決的是設備聯網,實現(WEB+)應用模式;用“IP”打通地域國界,通過WEB和郵件,把信息告訴世界,把業務和數據服務于互聯網用戶;這一階段涉及到網絡安全問題是網站信息泄露、病毒木馬傳播、郵件被竊取、個人信息保護、域名安全、搜索引擎安全、信息系統等。第二階段是移動互聯網,解決移動手機App、云計算服 務,實現“互聯網+”業務應用模式。用“平臺”打通供需市場,通過智能終端、App和大數據應用把互聯網+業務和數據服務于生產和生活。云平臺安全、App安全治理、個人信息保護移動通信安全、大數據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問題突出。
第三是數據互聯網、價值互聯網階段,解決數據孤島和確權問題、數據賦能,實現(數據+)應用模式。用數據開放共享打通數據孤島,通過區塊鏈、各類“中臺”、數據聯邦、“一云多池”把跨域業務和數據服務于互聯網用戶。區塊鏈安全技術、大數據、區塊鏈、中臺安全、個人隱私保護、數據共享交換安全、供應鏈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等問題突出。第四階段是工業互聯網。這一階段重構工業智能制造(AI+)模式,實現人、機、廠、設備、部件深度融合。用“標識”打通智能制造各環節,通過“標識”解析基礎設施、異構物聯網、高速(5G)網絡,把智能業務和數據服務于企業生產和百姓生活;AI安全技術、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標識解析安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等問題突出。
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云計算產業應運而生。根據《信息安全技術 云計算服務安全指南》國家標準定義,云計算是指通過網絡訪問可擴展的、靈活的物理或虛擬共享資源池,并按需自助獲取、管理資源的模式。云計算平臺和承載的數據在未來發展中將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持續發揮核心、關鍵作用。與此同時,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事件也將持續影響云平臺發展,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會更加突出。
近年來,全球云計算市場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以IaaS、PaaS和SaaS為代表的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1883億美元,增速20.86%。預計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18%左右,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500億美元。
李京春表示,云計算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早期,虛擬化技術憑借較高的可用性、靈活性、擴展性等優勢受到人們的追逐。但是,基于傳統技術棧構建的應用包含了太多開發需求,云端強大的服務能力紅利并沒有完全得到釋放。近年來,以容器、微服務、DevOps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可以為企業提供更高的敏捷性、彈性和云間的可移植性,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我國云計算市場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企業上云率還處于較低水平,目前,美國企業上云率為85%、歐盟為70%,我國企業僅為40%。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云計算產業,2010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2012年科技部印發《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201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2016年“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26次提到“云計算”;2017年工信部發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2018年工信部印發《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在前期“企業上云”工作基礎上,為進一步推進企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完成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工信部、發改委、網信辦等部門先后發文,鼓勵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融合,實現企業信息系統架構和運營管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