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浙江推進食品安全抽檢分離改革,切實改變以往把“抽”和“檢”任務統包給承檢機構的做法。這種全程抽檢和檢驗“背靠背”模式,大大提升了抽樣工作的權威性、公平性。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公眾高度關注的民生話題。市場監管部門推行食品抽檢制度,正是為了加強食品生產經營環節的監管,及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和風險,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生產經營合格食品,讓廣大消費者放心購買,大膽食用。
誠然,食品抽檢是一直以來監管部門一項常規的且極為重要的監管手段。然而,但凡在以往的食品安全抽檢工作中,幾乎都是監管部門在自抽自檢,往往給人以“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印象,影響監管的公平與權威性,進而對相關執法行為產生消極負面影響,因而難以獲得公眾的廣泛認同,以致百姓對食安監管工作頗有微詞。
此番浙江推行的食品安全“抽”“檢”分離改革,是食品安全抽查制度加強公正性、科學性、權威性的重要舉措,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制度設計和監管新舉措,因而得到了輿論及社會各界的如潮好評。所謂食品抽檢分離,是將食品抽檢監測工作中的抽樣和檢驗兩個重要環節進行分離,通過建設現場抽樣和實驗室檢驗兩支專業化隊伍,細化抽檢過程管理,加強抽檢質量控制等工作,從而提升食品抽檢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提高抽檢監測工作的公正性、權威性和科學性,最大程度減少可能存在的技術問題和風險。
從媒體報道的浙江食品抽檢分離改革的做法及成效可以看出,監管部門不僅實現了抽檢分離,在整個抽檢過程中還為抽樣人員配備了執法記錄儀,可全程記錄軌跡和抽樣現場情況。同時,檢驗機構重點部位配置監控,監管部門可隨時查詢樣品所處狀態。其關鍵之處還在于抽檢和檢驗的“背靠背”盲檢方式,真正實現了“組織抽樣方不知道抽樣人員、抽樣人員不知道被抽樣企業、抽樣人員不知道送檢機構、檢驗人員不知道樣品所屬企業、被抽樣企業不知道承檢機構”的“五不”要求,增強了監督抽檢的靶向性,確保了抽檢過程更規范、更公平,提升了承檢機構工作質量。媒體報道“申請復檢率、抽檢數據退修率下降20%以上”即是有力例證。
可以肯定的是,浙江食品抽檢分離改革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浙江的經驗也在提醒我們,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唯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動腦筋,不斷推動制度機制和監管創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才能得到“實打實”的保障。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