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關于蘋果造車的說法一直存在。這幾天又有新說法,給人的感覺是,蘋果鐵定在造車,而且已有時間表。
據路透社報道,蘋果公司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并計劃2024年生產無人駕駛乘用車,該車型將搭配使用自主研發的突破性電池技術。關于此項技術,路透社透露,這是一種基于“單電芯”設計原理的磷酸鐵鋰電池,不僅可以提升續航里程,還可以降低成本,保障安全。
比起路透社,中國臺灣一家媒體報道蘋果推出首款車的時間更早——Apple Car將在明年9月發布。這家媒體還透露,包括和大在內的4家特斯拉臺灣供應商都已進入蘋果汽車的供應商名單,并接到了備貨要求。
依據蘋果在造車問題上一向低調的作派,它大概也不會有什么回應,但這并不妨礙整個行業市場對它做出各種猜測回應,畢竟蘋果未曾明確否認。
按照“不搖頭就算點頭”的潛語規則,大眾集團CEO戴斯對蘋果造車一事應該是信以為真了。他近期在社交媒體上稱,與豐田汽車公司等傳統競爭對手相比,現金充裕的蘋果進軍汽車行業,對大眾集團構成的威脅要大得多。但他同時表示:“我們期待新的競爭者,這肯定會加速行業變革,帶來新技術。”
不過,也有一些同行對蘋果造車的回應沒有這么積極。比如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直言:單體電池在化學上是不可能的,最大電壓放大100倍都不行,除非將它們粘合在一起。
像馬斯克一樣,確有不少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分析蘋果,認為它真要干造車這行,恐怕并不會如人們期待的那樣成功。不光“更高級單體電池”技術受到質疑,蘋果其他可利用在造車上的技術,也多不被看好。比如自動駕駛技術。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以目前的研發進程,自動駕駛要達到L5的水平恐怕要到2030年以后了。全球走在最前列的Waymo公司,堅持無人駕駛出租車路徑,由谷歌于2009年孵化,依托1500人的研發及運營團隊,至少燒掉了40億美元研發投入,累計路測里程超過800萬公里,迄今仍在L4級別的門口徘徊。而蘋果在2017年才拿到自動駕駛測試牌照,且3年來其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建了拆、拆了建,并沒有搞出多少名堂,蘋果自動駕駛整體技術水平可能只處于L2到L3之間,近兩三年能實現L3級別的突破就不錯了。
顯然,造車這事,并不是說有錢就行。說到錢,蘋果最大的問題也就凸顯出來了——造車能給蘋果帶來高利潤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目前全球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都維持在個位數。馬斯克說特斯拉“去年的利潤率只有1%”,就連“最會賺錢”的豐田,其利潤率一般也不超過10%。蘋果在智能手機上的利潤率一向被業內稱道,可達到40%以上,若其還想在汽車產品上保持高利潤率,則要么極大地降低成本,要么提高售價。無論哪個方向,就現實看,蘋果都難以達到目的。
有人說,蘋果擁有諸多移動智能技術,它可以將這些技術放到汽車產品上,以增強產品競爭力。然而,看看蘋果手機賣得多貴,就知道一旦裝備各種先進智能技術的蘋果汽車上市,將會是怎樣的高價。據測算,若蘋果推出高配純電動汽車,輔以其品牌調性加成,那么這款車的對標品牌將會是保時捷——而這家已有72年歷史的豪華乘用車品牌,2019年全球銷量尚不足30萬臺。就算蘋果號召力強一些,賣出兩倍的銷量并維持40%的利潤率,它能賺幾個錢?要知道,走高端路線的蘋果手機,再貴也就1萬元的樣子,一般工薪層咬咬牙還是可以承受的,而汽車作為大件商品,一般人咬牙是沒用的,就算賣個腎恐怕也只夠半輛車錢。
所以,對于蘋果而言,造車的終極問題不是造怎樣的車,而是為誰造車。這么多年蘋果一直猶猶豫豫,大概就是被這個問題困擾。現在再問:蘋果造車會有驚喜嗎?恐怕許多人也會有些猶豫了。
《中國質量報》【車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