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消費者如何辨識并避免購買“山寨食品”?日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三步走”辨識“山寨食品”:正規渠道有保障——到正規商店、商場或超市購買食品,并注意保存票證;細認名稱辨真偽——仔細辨別食品名稱,認準正規企業生產的產品;標簽要素要齊全——搞清國家標準和法規關于食品標簽的規定,不購買包裝無標簽或標簽信息不全、內容不清晰的食品。
這樣的消費提示很有必要。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這話在消費領域即可得到驗證。生活中不少人被“山寨食品”忽悠過,可能就是因為沒有掌握辨識“山寨食品”的知識。了解了上述“三步走”技巧,以后再遇“山寨食品”應不會再上當了。若舉一反三,將這種辨識知識引申到人生大義上去,獲得諸多相關感悟,由此而改變命運,那也是符合邏輯的事。
要改變命運,多學知識沒錯,問題在于如何獲得知識。絕大多數消費者因職業及時間精力等原因,很難通過自主途徑習得消費知識。換句話說,消費知識一般都是被動獲得的,這就決定了大多數人的消費知識積累有限。與消費者的這種情況形成對比,生產經營者卻因各自從事的職業而具備相當完備的專業知識。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以懂對不懂,忽悠就有了空間,也很容易達成。看來,被動習得消費知識的狀況,也很難改變被忽悠的命運。而要主動學習,又花不起那么多時間精力,這確實是一個現實矛盾。
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消費者本不必學習那么多關于識假辨偽的知識,這應該是政府職能部門要干的事,只要這些部門把市場監管好,消費者就可以放心消費了。這種認識顯然失之偏頗。就像警察每天都在盡力抓壞人,但壞人依然抓不絕一樣,市場監管部門打假治劣工作做得再好,市場“壞人”還是會存在。抓壞人和防壞人是兩個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不能偏廢。所以,在監管部門盡職盡責的同時,消費者也應該有所行動,不能干等著。而有用的行動之一,就是主動學習一些消費知識。考慮到時間精力的限制,要提高學習效果,就需要有人幫忙。誰來幫?最佳人選是當然是市場監管部門。
市場監管部門既擁有專業知識,也具有權威性,而向消費者普及消費知識也是其職責范圍內的事。不過,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這方面一些市場監管部門做得并不到位,存在宣傳時間少、頻次低,以及宣傳內容簡單、生硬、枯燥等問題。正是由于這種宣傳不給力,消費者被動接受,缺少興趣,致使從監管部門而言的宣傳效果和從消費者而言的學習效果,均不太好。正如“知識改變命運”,改變學習(宣傳)知識的方式也會改變學習(傳播)的效果。近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保健食品防騙宣傳,總結識別食品、保健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的“五大套路”,提醒消費者選購時做到“五個警惕”“五個注意”,掌握“看、查、辨、索”四字訣,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加上借助各種網絡信息渠道進行傳播,效果不錯,受到好評。
幫助消費者主動學習的方法還有很多,各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在這方面也都在進行探索實踐,并獲得了一些有益經驗。需要提醒的是,與科技進步相伴,消費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也花樣翻新,假冒偽劣產品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假借“科技”之名忽悠誤導消費的現象也很多,那么監管部門就應該適應這種形勢,在破解各種忽悠新招的同時,把防忽悠的知識通過新的形式傳播給廣大消費者。
基于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特性,由信息不對稱引致的市場失靈難以完全避免。但是市場監管部門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工具對廣大消費者進行消費知識及權益保護方面的教育,消費者通過學習不斷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可以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狀態。而成熟的消費者群體的形成,反過來會促使生產者自覺披露商品和服務信息,有利于市場秩序趨向良性發展。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