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海歸姑娘魏玉鳳守護有機農莊紀實
□ 天 宇
北京順義張喜莊有這樣一個地方,萬物順應時節自然生長,不用任何化肥農藥,動植物不需過分打理,蔬菜自然成熟、開花、結果,小動物們田間漫步,自由啄食奔跑——這是毛大爺傾注了多年心血打造的順義田地農莊。他專注于小農莊有機食品種植,已有20年之久。
在順義生態小農莊里,毛大爺養了9頭牛、100只雞、80只鴿子、9頭豬,全面替代了地里使用的化肥。喂牛、養羊的飼料來自收割后的作物秸稈,用雞糞、羊糞、豬糞、鴿子糞等動物性有機肥和豆餅、花生餅等植物源有機肥,用“物理+生物”方法防蟲,人工除草,用粉碎的秸稈或樹葉等替代地膜。20年的時間,他恢復了1公頃多土壤的地力,從源頭減少土地污染,恢復生態平衡。
6年前的一天,魏玉鳳來到毛大爺的小農莊,實地打探了一番。毛大爺年逾九旬,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左腿被撞斷,靜養恢復后,回到小農莊養病,每日與群鵝漫步于大自然之中,從早忙到晚,樂此不疲。魏玉鳳十分喜歡這句話:但凡靈魂相似的人,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她開始和毛大爺一起干有機農業。一老一少,在小農莊共同奮斗了6年。
對“新農人”的理解,來源于魏玉鳳在美國創業的經歷。“我在國外的時候,非常喜歡去當地的有機農場玩,不僅菜好,園區也打造得精致入微,菜園猶如花園,讓人流連忘返,當時我就想把這種有生命力的農場搬到中國。”魏玉鳳在國外創業,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選擇了回國種地、養殖。她把所學到的農業知識和拖拉機等先進的勞動工具用在小農莊的發展上,從而解放了勞動力,給農莊帶來了很多樂趣。魏玉鳳有一本專門記錄農作日程表的筆記本,詳細記錄了農作物種植的時間段,每隔一段時間,她還會嘗試種植新的農作物。
經過6年的勞動生活,魏玉鳳在小農莊里很清楚地看到了不太理想的經濟效益。一年下來,魏玉鳳在小農莊賠掉10萬元,小農莊的生產和消費似乎很不“經濟”,也很難成為人們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但魏玉鳳沒想過放棄。
在這個不大的有機田園綜合體,蔬菜享受著“豪華待遇”:農田錯落有致,有機蔬菜呼吸著新鮮空氣長大,不施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嚴格按照有機綠色農業標準種植。為了讓更多人能吃上當天采摘的新鮮蔬菜,清晨4時,農莊剛剛醒來,魏玉鳳就開始鋤土、翻松、施肥。朋友們常在微信上給魏玉鳳點贊:“這蔬菜不僅新鮮,吃起來還有一絲絲甜味。”
為了進一步推廣有機農產品,魏玉鳳還組織小朋友來有機小農莊體驗生活,培養他們對有機農產品的認知。城里的朋友們每次來到農莊,都喜歡挖走一盆盆、一袋袋的土,回家用它種花、種菜,有時甚至把土里的蚯蚓和野菜根也一同帶回了家。魏玉鳳總是慷慨地把農莊的有機土一鍬鍬地送給來農莊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認識有機作物,了解健康農業。
魏玉鳳說,有機農業是人類與自然合寫的田園詩,是人類與自然共譜的交響曲。父輩們把童年灑在田間地頭,難忘在田埂上奔跑的暢快自在,而年青一代想要見到那片美好的土地,卻是件很難得的事。也正因如此,魏玉鳳用6年的時間,堅持有機農業的生產方式,堅持守住這一片凈土。
為了節能環保,提高效益,魏玉鳳還在小農莊建立了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將動物的糞便都集中收集起來養殖蚯蚓,蚯蚓長大后會變成雞鴨的飼料。農莊里的一切飼料都是純天然的,基本能做到自給自足。魏玉鳳算了這樣一筆賬,“你往地里施加各種化肥、農藥,也許當年你可能多收入兩倍經濟效益,但過度使用化肥的土壤,改良可能要用10年才能完成,而這10年你投入的土壤改良成本可能是10倍的代價。”實踐證明,構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土壤安全技術模式,能夠走出“不打農藥會絕產”“不上化肥會虧本”的怪圈。
每年,菜地里的番茄果實累累煞是好看;桃林中一個個圓潤可愛的大桃綠中帶紅;道路兩邊的絲瓜粗大碩長,伸出了護欄;葡萄正紫得發亮,讓人忍不住想摘一顆放進嘴里;靜靜臥在地里的大白菜,挺拔豐滿、精神抖擻;隨處可見的玉米密密麻麻掛在枝頭,正在汲取陽光雨露……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6年的勞動歲月,讓魏玉鳳深刻體會到了農民的艱辛不易,為農莊做實事的信念在魏玉鳳的心中扎根,引領著魏玉鳳打造“從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機循環產業鏈,不僅實現了農牧資源的精準循環和對接,還有效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
魏玉鳳用6年的時間與農耕逐步接觸、碰撞、融合,在小農莊刀耕火種的傳承中,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匯聚勞動智慧,振興鄉村現代文明,培育有機小農莊的新景觀。有機小農莊,既是當下社會文化的新載體,也是新時代發展的精神寫照,寄托著人們對有機農業的深沉思索與厚重情感。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