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我閑置的東西,正好是你需要的,資源重新組合,既不浪費,也讓買賣雙方都能受益。這幾年二手交易越來越紅火,但隨著二手交易的快速發展,有關二手平臺的消費者投訴也明顯遞增。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二手交易平臺公開售賣假貨,交易規則形同虛設。
(據1月19日央視財經)
二手平臺就是主打閑置物品轉賣,將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掛在網上,賣給有需要的人,平臺起到信息發布和交易撮合的作用,這也是電商起源模式之一,被稱之為“網絡集市”。二手平臺激活了閑置物品,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本身是一個好事,但是隨著二手交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賣家看中二手平臺的龐大流量,將其作為導流、售新、打廣告的渠道,售賣的不乏假冒偽劣產品。賣家往往打著“高仿”“精仿”“復刻正品”等旗號,低價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由于是二手交易平臺,部分買家放松警惕,以為低價商品是二手貨,所以價格低,誰料最后上當受騙,買到了假貨。比如媒體報道過,專賣店售價約6.6萬元的腕表,二手平臺僅售65元;官網售價近千元的香水,二手平臺售價為35元。
各大二手交易平臺雖然明確規定,禁止發布涉及人身隱私、色情低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商品的信息,但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且,對違禁商品的管理也不完善。部分平臺雖然屏蔽了藥品、醫療器械、煙、槍支、野生動物等關鍵詞,但換個搜索方式或者直接瀏覽頁面,依然會出現相關信息推送。可見,二手平臺存在假冒偽劣等亂象,與平臺未負起管理責任,存在放縱獲利之嫌有很大關系。
在二手平臺買到假貨之后,消費維權也很麻煩,原因是很多二手商品不支持無理由退貨,而且“一旦確認收貨,平臺往往不支持維權”。江蘇省消保委最新發布的《二手交易平臺消費調查報告》顯示,超過93%的消費者表示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各種各樣問題,諸如信息不透明、實物與照片不符、拒不退貨退款等,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傷害。
二手平臺不是“法外之地”,不能放縱假冒偽劣、違禁商品泛濫,二手交易的本質是通過網絡銷售商品或服務,同樣應該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因此,需要加強監督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售假行為,將夸大宣傳、隱瞞關鍵信息、虛假交易等不誠信和違法違規行為納入誠信評價體系,督促平臺構建公平、誠信的交易環境,進一步完善售后服務機制。
《中國質量報》【熱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