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汽車業便陷入缺芯困境,至今延續數月,仍未見好轉。近期,日本發生地震、美國遭遇寒潮,嚴重影響位于這兩地的芯片企業生產,使得芯片供應緊張局面進一步惡化。數據顯示,由于芯片短缺已經導致10家以上的車企在全球近20家工廠減產,全年汽車產量或將減少450萬輛。
盡管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汽車缺芯只是暫時現象,這一態勢或將延續至今年三季度,之后全球汽車市場將恢復正常,但短期的缺芯之痛,已讓許多車企難以承受。更重要的是,這次芯片危機讓一些曾經擁有話語權的車企,突然感覺到地位有所動搖——數十年來,汽車生產企業已經習慣于整個供應鏈以它們為中心,但現在兩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芯片制造商不再唯汽車業馬首是瞻。事實上,這種市場地位的變化早就開始了,而本次缺芯危機,從某種程度上看,既是這種變化的一個結果,同時也是原因之一。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導致這次缺芯危機的直接原因,這一點業內都認可。受疫情沖擊,全球范圍內的汽車企業都面臨減產或停產,而且,由于對市場未來發展預期多不樂觀,許多車企減少了訂單量。然而,進入2020下半年,疫情得到緩解,全球汽車市場持續復蘇,各大車企開始迅速增產。不過,之前訂單減少使得供貨商備貨不足,而芯片生產周期很長,無法做到快速擴大產能,于是芯片供應吃緊。據悉,為了能夠分到貨,一些代理商加價炒貨,大小客戶也都加大備貨力度,這使得芯片產能愈發緊張,許多車企陷入缺芯困局。
對于當下車企缺芯問題,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只是一個觸發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如今芯片行業遠非從前,產能方向已經發生了轉移,在遇疫情這種“黑天鵝”事件時,市場變動的隱性影響力被瞬間放大并顯性化。近些年,手機、筆記本電腦、游戲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吸引芯片制造商將產能向這些領域傾斜。相比較而言,汽車芯片的需求變化較小,只占整個芯片行業產能的不到10%。疫情發生,消費者居家時間增多,導致娛樂、辦公等電子產品需求激增,芯片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迅速將產能轉移至相關領域,這對于汽車行業而言,如同釜底抽薪。要命的是,汽車企業雖然體量大,但因芯片需求少,對于芯片提供商而言只能算是小客戶,其談判和議價話語權整體上處于弱勢。
汽車企業的“弱勢”狀態可以從大眾身上反映出來。據路透社報道,大眾集團的一名高管曾在2020年4月通知供應商,稱下半年汽車市場將出現強勁復蘇,提醒其做好備貨。但是,供應商并沒有聽大眾的話,其生產計劃未做明顯調整,直到去年11月底出現芯片短缺后才告訴大眾。像大眾這樣的汽車大佬都不被芯片供應商當回事,其他小車企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臺積電、聯華電子等芯片制造商均曾公開表示,其產能已經被迅速增長的電子消費需求占據,滿負荷運轉,這限制了代工廠接受新訂單的能力,汽車行業新增的芯片訂單需求只能被延后。顯然,芯片廠商流露出看不上汽車芯片訂單的意思。
從汽車業這次缺芯危機可以看出,以臺積電為代表的幾家芯片制造大廠的話語權正在極大提升,少數幾家企業占據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具備明顯的不可替代性。而芯片話語權掌控在少數企業手里,也暴露出全球芯片供應鏈存在嚴重短板。不僅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受到影響,美日歐等發達汽車市場同樣受到制約,這讓這些國家都意識到了自主替代、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中國汽車產業而言,這次缺芯之困是一次警示,但也要從危機中尋找新機。面對缺芯情況,不少汽車客戶開始對國內供應鏈感興趣,這意味著國產汽車芯片產業加快發展或將迎來契機。當然,客觀來看,目前國產汽車芯片企業數量仍較少,國產芯片的市場占有率僅為3%,并且以車身、汽車信息娛樂系統等外圍芯片為主,少量進擊主控、功率等核心芯片,但樂觀地看,這也正說明國產芯片發展仍有巨大空間。而事實上,現在國內一些相關芯片企業正在積極開展產品認證,加快導入客戶和進口替代的步伐。而且,目前已出現包括地平線、芯馳這樣的創業公司,也有華為等行業一線玩家,在中國企業長于芯片設計環節的基礎之上,正直接切入汽車芯片市場。
《中國質量報》【車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