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紅梅 劉 慧 本報記者 張 華
汪集雞湯是湖北省武漢市著名“老字號”名菜,素有“楚天第一湯”的美譽。辛丑牛年春節來臨之際,記者慕名來到汪集雞湯的原產地——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探訪。
據汪集街相關負責人介紹,經汪集雞湯協會認證的正宗汪集雞湯館有40多家,全部集中在汪集湯城。那里,滿街氤氳著雞湯的香味。
臨近過年,汪集雞湯銷售迎來小高峰。記者在汪集湯業電商服務站門口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將一箱箱汪集雞湯搬上推車,通過物流發往各地。“當天僅網上訂單就有1000多單。”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新洲汪集一帶煨制雞湯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雞湯以味鮮美、肉細嫩、香醇厚著稱。上世紀80年代,汪集雞湯開始走出汪集,名聲大振。最火的時候,武漢街頭有1700多家汪集湯館,數萬人做汪集雞湯的生意。1999年,“汪集”商標注冊,由汪集40多家正宗湯館共同使用。到2001年汪集雞湯興盛時期,年產450萬罐,當時的銷售收入就達到1.2億元。
“然而,由于市場的盲目跟風,加上汪集雞湯自身缺乏行業標準規范,品牌保護意識不強,價格戰一開打,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產品大量涌現,讓汪集雞湯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汪集街道辦事處二級調研員賀志武介紹說。
經過幾年的下滑,到2006年,汪集雞湯的行情開始有了好轉。汪集當地一批70后經營戶成長起來,他們有著較強的品牌意識。通過成立雞湯協會,摸索統一的生產標準,成功地將汪集雞湯裝進易拉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保質期由原來的7天延長到了一年。2013年后,易拉罐投放市場,汪集雞湯逐漸走出低谷。
2月3日,在汪集湯業公司的易拉罐生產車間,記者看到3口大鍋正在烹制雞肉的不同部分,然后分裝,最終入罐時,保證每罐有雞腿或雞翅、雞爪,分布均勻。另一口大鍋單獨盛放滾燙的雞湯,接入不銹鋼鋼管,鋼管末端連接著食用級的軟管。“不銹鋼鋼管在灌雞湯前,每天都會先用開水灌注一遍,進行高溫消毒。灌裝后的雞湯還要進行高溫滅菌消毒,保證在沒有防腐劑的情況下實現較長時間保存。”一名工人一邊操作軟管,將雞湯灌進每一個裝有雞肉的罐體,一邊向記者介紹。
汪集湯業公司總經理程先利向記者介紹了企業標準。他說,這一標準是在國家標準基礎上制定的,比國標更嚴。根據標準,汪集雞湯的煨制有24道工序,采用一年以上的母雞,雞塊固體物要達到40%以上,約520克。
據介紹,不僅易拉罐雞湯有嚴格的標準,現場制作瓦罐雞湯的餐飲店還實現了明廚亮灶。
記者來到汪集湯大酒店、漢森湯館,兩家店店面雖不大,但一進門,就能看到顯示屏,上面實時展示著后廚的狀況。只見廚師穿著制服操作,擺放餐盤的區域、清洗的區域、存放食材的區域相互分開,食材擺放整齊有序,環境干凈衛生。
賀志武介紹,得益于街道加大投入,去年汪集雞湯館實現了明廚亮灶全覆蓋,到汪集餐館內堂食的消費者能看到后廚的情況,吃得放心。這套系統還和新洲區市場監管部門聯網,隨時接受監管。
因為實施標準化生產管理,注重品牌建設,汪集雞湯的品牌價值重新彰顯。現在,汪集雞湯線上日銷售達到1萬罐以上,年銷售達500萬罐,年銷售額2.5億元,帶動周邊1000多名貧困戶脫貧致富。2020年底,汪集雞湯被評為武漢十大特色伴手禮。
目前,一條以汪集雞湯為龍頭,帶動飼養業、孵化業、加工業、營銷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并不斷延伸。湯食業已成為汪集強街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
《中國質量報》【新春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