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詐性”促銷不應成為生財之道
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查封兩家“清倉大甩賣”店鋪登上熱搜
□ 本報記者 傅江平
“合同到期,清倉大甩賣,全場所有商品只賣兩塊,買啥都兩塊。隨便挑,隨便選,兩塊錢你買不了吃虧,兩塊錢你也買不了上當……”這樣的促銷宣傳,是不是覺得很耳熟?
近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根據網民反映而迅速對兩家“清倉大甩賣”店鋪進行查封一事登上熱搜。不少網民在“吃瓜”的同時,均吃驚表示,沒想到這類經常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是違法行為。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在執法中發現,該兩家店鋪不僅涉嫌無照經營,還因為虛假捏造“合同到期”而進行產品促銷,因而涉嫌消費欺詐。
據了解,“清倉大甩賣”本是指商家把庫存的商品通過讓利、打折等方式,把積壓在倉庫里的商品進行清倉處理。這不僅能讓顧客從“清倉大甩賣”中獲得實惠,也有利于商家脫銷積壓庫存,是一種各取所需的共贏買賣。但是,也由此產生了一種不良現象,有的不法商家借“清倉大甩賣”“合同到期大清倉”等名義,以“虧本大甩賣、放血價、跳樓價”等為噱頭,欺騙消費者信任以達到商品促銷的目的。此舉不僅損害了消費者權益,更擾亂了市場秩序。
近年來,包括深圳、武漢、北京、蘭州等地市場監管部門均采取了多次行動,打擊此類違法違規行為。不少地區也呼吁消費者參與監督,建立共建共管共治的市場監管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假清倉”“假甩賣”的事件卻屢禁不止、時有發生。尤其是在城鄉結合部、三四線城市等,這種現象更是泛濫。
“不少消費者誤認為,既然店家打算關門歇業,商品就得盡快脫手,打折甚至虧本處理的確可能。但如果真的這么想,那就中了商家的圈套。”有業內人士表示,所謂的“最后幾天”,往往沒有一個盡頭,不少店鋪的“最后幾天”甚至持續一年半載都還沒結束。而所謂的“清倉大甩賣”,也有清不完的倉、甩不完的商品。
“這類店鋪一般都開在城鄉結合部的城中村、老舊車站等位置,不僅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和靈活性,也處在監管較為薄弱的區域。”深圳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對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該負責人表示,深圳市正在加大監管巡查力度,協調多部門聯動開展排查整治,切實維護深圳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有業內專家表示,此類行為屬于明顯違法行為,定性容易,取證也不難。在處罰額度方面,也有明確的規定,執法的操作性較強。有效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快速執法、全面打擊。上述專家表示,在強化執法的同時,應該在鼓勵消費者參與執法上加大力度。就目前而言,很多消費者都有維權的意識,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假清倉”“假甩賣”是違法行為。因此,應該在消費端強化教育宣傳,讓“假清倉”“假甩賣”的違法行為不僅暴露在消費者的眼前,還要“暴露”在消費者的意識中。在此基礎上,完善消費投訴舉報體系,不僅要讓消費者擁有更多投訴舉報的渠道,更要讓消費者方便投訴和舉報,比如,在店鋪放置投訴舉報的二維碼等。對于提供有效線索的,則給予一定的獎勵,如此才能形成以消費促進市場升級的良性循環。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