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自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這個詞就成為每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之一。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度強調弘揚工匠精神,提出“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顯然,弘揚工匠精神并非一時之需,而是長久之業;并非一企之為,而是強國之基。
不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不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工匠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我們看到,近年來,推崇、踐行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各行各業涌現出大批技能人才。不過,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盡管目前弘揚工匠精神已成社會共識,但許多行業仍然面臨著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缺匠”困境。
技能人才不足問題是個老問題,也是個大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平原光電有限公司數控加工中心高級技師梁兵表示,技能人才短缺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不少行業存在一線普工和技術工人雙短缺現象,特別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倍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社會缺工崗位”中,有100個崗位招不夠人。其中“高級技工”這個崗位出現了2000萬人的人才缺口。而且,有專家預測,這數字還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到2025年,技工人才缺口或將突破3000萬人。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梁兵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待遇普遍不高,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2018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的通知》。兩年多來,各省、各部門相繼出臺了一些實施意見,但實效不明顯,主要是跟蹤落實的力度不夠,以致技術工人學知識、練技能的積極性依然不高。當然,更根本的原因還是企業對技能人才重視不夠。其“缺匠”之痛,表面看是人才不往企業跑,實質卻是企業缺少吸引力。國內不少企業存在一個通病,那就是目光不夠長遠,小賬精明、大賬糊涂。提到人才,他們沒有一家說不重視的,但要讓他們拿出真金白銀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就舍不得了。
李克強總理曾用他早年在國外考察的一段經歷啟發大家對工匠精神的思考:一家大企業的董事長告訴他,這家企業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級技工,拿的工資和企業總經理一樣高。之后總理說:“這就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大激勵。我們的企業有沒有這樣的格局和氣魄?”總理的這一問,正點中了許多企業的痛處,也點出了我國今后在弘揚工匠精神方面努力的方向。
工匠精神是激勵出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激勵。當然,這種激勵不能是一時一事,而應該形成一種社會化的且具有可持續性的激勵制度。正如梁兵提出的建議,弘揚工匠精神,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激勵政策落地生根。督促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加快政策實施腳步,積極推進政策落地。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激勵更多有志青年加入技能人才隊伍。提高工匠待遇,將各級工匠納入政府津貼范圍,增強技能工匠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對于企業而言,要敢于在人才上下本錢,不斷探索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的分配方式,為各類人才施展才干創造環境,造就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大軍。
《中國質量報》【兩會·會外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