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文禮
“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是種子和耕地。”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優良品種選育推廣,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必須全力推進種業科技創新,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為確保我國糧食絕對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盟河北省副主委、河北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楊玉成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快推進種業科技創新的建議》提案。
“種子產業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是農業的‘芯片’。”楊玉成說,截至目前,我國農作物的種質資源儲備總量位居世界第二;水稻雜交優勢利用技術國際領先,聞名世界的超級稻品種年種植面積突破1億畝。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0%。
“雖然我國種業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短板和不足。”楊玉成說,當前我國種業科技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據介紹,當前我國蔬菜、生豬、奶牛品種選育工作等滿足自身消費需求沒有問題,但在品種水平上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國外的蔬菜種子按粒賣,一粒幾十元甚至上百元,而國產種子卻按袋賣,一袋幾元或幾十元。我國畜禽遺傳資源占全球1/6,但選育工作方面差距明顯,甚至還處在起步階段。同時,我國科研主體間分工不夠明確,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尚不完善,種子科研、生產、推廣和銷售環節分離,造成育繁推一體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力較弱。
對此,楊玉成建議,要盡快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打破現行的條塊分割、分散管理的育種科研體系,構建由政府引導,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構成的資源集中、分工科學的種業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強化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企業的商業化育種技術,鼓勵科技資源向企業流動,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要保護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楊玉成說,要加大對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創制以及育種方法等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建設規模化、智能化的農業資源保存與信息共享平臺。推進常規育種技術與分子技術的有效結合,加快育種能力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
楊玉成建議,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具有發展潛力的龍頭企業,在政策、科研立項、資源配置等方面優先給予支持,保證其在新品種選育、基地生產加工等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提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新品種研發,全面提升育種效率和水平。
“以知識產權為紐帶,以科研成果轉化為目標,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科研成果轉讓、資產捆綁重組等,整合種子企業、高校院所資源。”楊玉成還建議,要推動種子企業加快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提高種業科研的集約度和集成度。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繁育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打造以種業集團為龍頭、以專業化種子企業為支撐的種業產業集群。
《中國質量報》【兩會·提案議案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