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傳統服務保障措施,為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更周全更貼心的服務。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正是基于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許多智能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這種現實。出門旅行不會網上訂票,想跟孩子視頻通話不會用微信,下樓取個快遞不會解鎖智能快遞箱……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被這些數字化障礙困擾。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手機掃描健康碼成為出行“標配”,但一些老年人不會操作,進出小區、進商場購物等都受到影響,正常生活被打亂,更加凸顯出數字化對他們的“不友好”。
數字化是一種技術進步,能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然而現實是,數字化卻成為矗立在老年人面前的一堵墻,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6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僅11.2%。老年網民數量少,真的是他們不愛使用網絡工具嗎?答案是否定的。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認為,目前國內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實際是智能化產品不能契合老年人的實際需要,“在線掛號、移動支付、掃碼點餐、網約車出行等智能應用,沒有考慮老年人的實際可操作性”。
所謂“數字之墻”(或曰“數字鴻溝”),并非數字化、智能化本身的“天性”,而是人為制造的。楊元慶指出的智能化產品“不契合老年人需要”,就是“人為”的表現。有分析認為,“數字鴻溝”實質上是經濟鴻溝的產物。數字化時代,各種產品及服務多以年輕人為主要目標群體,形成以年輕人主導話語權的互聯網輿論環境,這導致了老年人真實的數字生活需求常常被誤讀或忽視。就目前市場看,適合老年人用的智能手機乏善可陳,老年信息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能、適老特征和質量水平不足。
如何推進智能化服務更適應老年人需求,拆除阻隔老年人享受晚年幸福生活的“數字墻”?對此,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提出了不少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工商聯副主席周桐宇建議,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為老年人量身打造個性化、易使用的數字服務和產品,降低數字服務使用門檻;全國人大代表、小米董事長雷軍和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均建議,指導建立智能技術適老化標準體系,探索運用智能技術幫助老年人更好融入數字生活;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提案中表示,不僅要做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還要考量老齡化社會下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
說到完善老齡化社會下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事實上我國政府已經在行動了。2020年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加快推動制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切實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過程中的各項合法權益,并聚焦老年人常遇到的應急保障、日常就醫、交通出行等幾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多項具體舉措和要求。
老年人有權利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智能化時代,一個也不能少。而事實上,拆除影響老年人生活的“數字墻”,沒那么難。只要全社會都關注老年群體,政府出臺相關法規標準,行業市場加強產業協同,社會各方重視參與,構建起健康的商業生態與造血機制,“銀發經濟”就會釋放出巨大活力,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擴就業的重要力量。
《中國質量報》【兩會·會外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