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作為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禁塑令”管控名單成員之一的塑料吸管,兩個多月來的確見的少了,這說明新“禁塑令”還是管用的。不過,替代它工作的紙質、聚乳酸(PLA)材質的吸管,社會反響卻并不怎么好,這又讓“禁塑令”的社會效果打了些折扣。
在網上搜索“紙吸管”關鍵詞,顯示出來的新聞報道和網絡文章,大多都是吐槽紙吸管不好使的內容。比如,一篇名為“萬萬沒想到,讓我戒掉奶茶的是槽點無數的紙吸管”的網文稱,不少消費者對新“上崗”的紙吸管體驗感受評價不高,“一泡就軟”“粘嘴”“不能咬”“有紙味兒”是最普遍的,還有人嘲諷其為“珍珠、芋圓克星”。
紙吸管不僅在使用感受上令人搖頭,其作為塑料替代物的環保效果也遭到質疑。由于紙吸管在使用過程中沾染并滲入飲料,這就使其失去了二次利用的價值,而且不能和其他紙制品一樣作為可回收垃圾來處理,一般只能歸為其他垃圾被填埋或焚燒。同時,制造紙吸管會消耗大量木材,生產過程中還會造成水污染。綜合來看,雖然紙吸管可以降解,但其生產和使用過程均需付出環保代價,因此許多專家認為紙吸管并非塑料吸管最佳替代品。
相比紙吸管,另一種塑料吸管的替代品——聚乳酸(PLA)吸管,消費者的使用評價就要好一些。這種吸管是由甘蔗等植物纖維混合聚乳酸制成,材料質感、手感、使用感受均接近塑料吸管,而且可降解,對環境友好。不過,PLA吸管不耐高溫,用來喝低于60攝氏度的冷飲、溫熱飲沒問題,溫度再高一些的熱飲就不行了,放進時間久了就會變軟變形,不好使用。PLA吸管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成本較高。業內人士稱,以塑料吸管為對照,若其成本為1,那么紙吸管成本為3,PLA吸管則達到5。目前,吸管生產和使用企業對PLA吸管的替代積極性不高,成本高是主要原因。
消費者嫌紙吸管使用體驗不好,企業商家嫌PLA吸管成本高,一方面反映出目前塑料吸管替代品研發生產不盡如人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個社會問題:各種“嫌”的心態,都是私利觀念過重的表現,缺乏為環保付出的公心意識。從消費端看,有些消費者感覺紙吸管不好用,就要求商家換塑料吸管;從生產端看,餐飲商家為滿足消費者需求,就要向生產廠家購進一些備用塑料吸管,生產廠家也樂得這么做。這種“我行我塑”的現實,很可能會讓新“禁塑令”像以往一樣陷入“令雖行而禁不止”的尷尬。
從限塑到禁塑,政策初衷是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2008年我國出臺“限塑令”至今的近13年間,盡管塑料制品使用量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量基數依然非常龐大,遠未達到最初的期待效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塑料制品產量為7603.2萬噸,同比上年下降了6.4%。而在2008年,我國塑料制品產量僅有3700多萬噸。顯然,我們在限禁塑上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塑料制品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最關鍵的是改變人們的觀念。從環境經濟學角度看,限塑禁塑更多的是要引導消費者接受變革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尤其是消費理念和消費價值的調整。環境污染導致整個社會運行成本上升,首先是企業要增加成本,這會傳導到消費層面,而消費者就必須要接受商品價格特別是環保相關產品價格上漲的現實,同時還要接受使用習慣的變化。想想這樣的問題:喝飲料難道非要使用吸管嗎?在沒有發明吸管前人們難道就不會喝飲料嗎?
顯然,在禁限塑問題上,養成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習慣,比起推廣任何替代品都來得更為重要。每個人都樹立起環保理念并主動踐行,對塑料制品說“不”,才是解決塑料污染的最佳對策。
《中國質量報》【消費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