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卡脖子”,這個并不好聽的詞,卻是參加今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時常提及的一個熱門詞。之所以“熱”,是因為我國在許多領域的確面臨被他人“卡脖子”的現實。
以芯片為例,我國不少企業就被“卡”得比較難受。去年9月15日,美國對華為芯片全面“斷供”,華為不得不趕在這個期限前把芯片運回,以提高備貨庫存量。受這一事件影響,華為手機出貨量大幅度下跌。華為“被上的這一課”,讓很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與其他行業領域不同,芯片業更看重制造而非設計,因為制造需要更高的技術和工藝,也因此擁有更多的價值占比。華為的海思芯片由其自主設計,但制造卻由臺積電代工。別小看臺積電的“代工”身份,其制造能力和市場地位實際比華為高出幾個量級。
其實,國內從事芯片生產的企業也不少,但生產的多是中低端產品,高端產品還需要依賴進口。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超過3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6%,連續6年占據我國進口商品第一大品類,占我國進口總額的17.03%。
有人對此不解:為什么要讓人代工,我們自己買機器生產不行嗎?答案是:真的不行。我國生產芯片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企業存在較大差距,而生產芯片的工具及制造工藝均被國外幾個公司壟斷。比如,生產芯片離不開光刻機,而高端光刻機恰恰是最精密的設備,號稱“現代光學工業之花”。當今世界上,能夠制造出光刻機的國家僅有荷蘭、美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就算能買到光刻機,技術工藝落后(或者說不會用)也不行。同一款光刻機,臺積電能做到7nm,三星能做到10nm,而國內最領先的企業也只能做到28nm,這樣的差距至少有10年。
像芯片一樣,在不少領域,我國企業從設計到生產、從技術工藝到工具設備,可以說是處于“全方位”落后的狀態。既然差距是全方位的,那么要想實現趕超,必須全方位努力。為打破困局,目前政府正在以更大力度的投入和支持,釋放出政府對于整個IT產業,從硬件到軟件,再到芯片層面國產化的積極信號和決心。同時,國內相關企業也在尋求突破,在加強自身技術研發力的同時,尋求與國外芯片廠商進行戰略合作,結成技術聯盟,以期快速提升國內芯片研發速度和質量。至于最為關鍵的人才培養,要走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的道路,構建起結構完整的人才體系。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要實現對國外先進企業的趕超,擺脫“卡脖子”困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官李彥宏的態度是:要守得住信仰,耐得住寂寞。
需要強調的是,在存在明顯差距的時候,講成績說大話都是不合時宜的,也是有害的。痛定思痛,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沉下心來,面對現實,認清差距,閉上嘴,用心干,扎扎實實地追趕。
《中國質量報》【兩會·會外走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