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答卷寫在“土地”上
全國人大代表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 本報記者 何 可
2月25日,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就在同一日,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國家鄉村振興局”牌子掛出,而此前“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牌子永久摘下。兩塊牌子更迭背后,不僅是兩個機構的“無縫銜接”,更宣告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嶄新時代正式開啟。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時強調,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從2020年脫貧攻堅勝利“倒計時”到2021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時”,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轉向路線逐漸明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扎根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將自己的履職答卷寫在“土地”上,共同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河南的農民說,新時代的制度好,俺農民心里忘不了;貧困的農民脫貧了,歷朝歷代沒做到……”近日,一段夾雜著河南口音的“順口溜”在互聯網上不脛而走,視頻里那個憨憨的主角,正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
都說民謠里藏著老百姓的真情實感,這段帶著節奏的“順口溜”同樣真真切切記錄著西辛莊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既無資源又無區位優勢、土地貧瘠、貧窮落后的小鄉村,在李連成的帶領下,聽黨話、跟黨走,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愣是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
2019年,西辛莊村出現在了央視新聞畫面里:一條條大道寬闊整潔,一棟棟別墅錯落有致,儼然一個田園詩意與都市風情完美融合的現代化小城。“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鄉村振興,農民、農村最盼望的也是鄉村振興。”李連成說,在西辛莊村當農民當得有幸福感,因為“俺村不比城里差,城里有啥咱有啥”。
“要讓農民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馬瑞燕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機械化是重要支撐。“將來從事農業的是產業工人,享受田間勞動樂趣,徹底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說,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馬瑞燕就是一位“把論文寫在土地上”的科技工作者,她長期關注農業發展,深入基層調研。“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堅持從事農業方面教學,就是讓‘谷、木、人’健康成長,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馬瑞燕說。
在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也有一位“把論文寫在土地上”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2015年,放著云南農業大學校長不干的他,毅然來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投身扶貧工作,他手把手教農民種土豆、種林下三七……幫著農民把貧窮落后的村寨,變成了干凈整潔、綠水青山的美麗山村。
2020年11月,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正式實現“脫貧摘帽”,朱有勇也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履職答卷。他說:“我們剛到這里的時候,村民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讓我們給點錢、給袋米、給桶油,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現在村民們都是來請教技術的,他們想要致富、想要發展,有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只有把農民的自身動力扶起來,把志氣扶起來,扶貧才能不返貧,才能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我有一個夢想,讓老家的土羊倌變成職業牧羊人,過上田園牧歌式的幸福生活。”懷揣著這樣一個夢想,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張千戶嶺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宏祥從城市返回了農村。
雖然右玉縣地處晉西北雁門關地區,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但是千百年來,這里的老百姓卻始終都是土羊倌,并沒有因此發上“羊財”。“家有錢財萬貫,四條腿的不算”,提起養羊,留給當地老百姓的印象只有一個,就是“又苦又累還不賺錢”。
2012年,張宏祥回到張千戶嶺村,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既缺資金又沒經驗的他一頭扎進荒山里,修路、打井、建羊舍……不到一年時間,山坡上跑滿了白花花的羊群。最初持懷疑態度的鄉親們紛紛把自家土地流轉給他,村民都進了他的養殖園區,成了月月有工資的工人。
如今,張宏祥的1200公頃生態牧場一年出欄肉羊超過兩萬只,全產業鏈年產值達到上億元。在他的帶動下,周圍十幾個村的1000多戶農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全縣1000多戶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政策成了公司的股東。
“今年,我的新目標是接好‘鄉村振興’這一棒。”張宏祥說,要通過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鄉村振興,讓鄉親們的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右玉縣靠著土地上的羊致了富,內蒙古的烏蘭察布也在土地上找到了致富路。今年全國兩會的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草原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郭艷玲,介紹了自己家鄉的脫貧故事。
“過去馬鈴薯種子論斤賣,一畝地收入幾百元。現在通過芽苗組培,生產出的脫毒馬鈴薯原種論粒賣,一畝地收入兩萬多元。”郭艷玲說,去年內蒙古的貧困人口實現了全部脫貧摘帽,這一成績的79%以上歸功于產業扶貧。
在郭艷玲等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農業不僅有了奔頭,還有了說頭、看頭、賺頭,鄉村振興也因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讓農村成為生態宜居的家園
“這一張是上世紀80年代村莊的樣子,家家戶戶住著土坯房,下雨天還會漏雨,全村只有一條通往縣城的山路,崎嶇蜿蜒。這一張是如今的樣子,村里通了水泥路,各家各戶都有小花園,整整齊齊。”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畬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帶來了兩張照片,照片里新月村的今昔對比令人感慨。
“既然認了腳下這塊地,我們畬族人就一定會守好這塊土地,當好這個家。”作為當地第一個萬元戶,先富起來的蘭念瑛并沒有忘記還處在貧困中的鄉親們。在她的帶領下,新月村換了天地,山更青了、水更綠了,美得就像一幅畫,特色旅游風生水起,扶貧產品聲名遠播,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蘭念瑛當選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接過沉甸甸的榮譽證書,蘭念瑛感受到了新的責任。她說,國家對農業農村出臺了很多好政策,我們要抓住機遇,將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迎接更多遠方的來客。
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才能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今年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鄉村振興、鄉村建設要照顧農民的感受、體現他們的需求,不能搞那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東西,“把好事要辦好,把實事要辦實”。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說,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種莊稼”也要“種風景”,要把鄉村建設成令人向往的“美麗家園”。
萬里河山,春風浩蕩。神州大地,鶯飛草長。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啟之年。行走于祖國大地,浸潤人心的山水田園,青山綠水的生態村落,深厚綿長的文化底蘊,金山銀山的生動樣本,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中國質量報》【兩會·質量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