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多地鐘表維修行業存在損害消費者權益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報道指出,小病大修、虛假維修、坐地起價、看人下菜碟等維修套路,成為鐘表維修行業的通病。事實上,這些毛病并非只存在于鐘表維修行業,汽車維修、家電維修、手機維修——這么說吧,但凡是維修行業,大都有這些毛病,而且是久病難醫的頑疾。看來,維修行業也該修修了。
維修行業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共性問題?業內人士認為,信息不對稱是主要原因。手表、汽車、家電等產品多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普通消費者對其結構和工作原理不甚了解,出現故障也搞不清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寄望于專業維修人員。央視報道的案例就非常典型:機械手表同電視、音箱、手機等會產生磁性的設備放在一起會導致受磁,出現走時不準。這是手表常見故障之一,正常維修只需用消磁儀消磁即可。但大多數消費者卻并不掌握這一知識,而維修人員也正是賭定消費者“不懂”這一點,虛報故障,抬高收費。
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任何行業領域都存在,但并不是所有行業領域均存在欺詐現象,而在維修行業也有誠實守信者,顯然,信息不對稱并不必然導致欺詐。一些維修人員使奸耍滑,暴露的是這部分人的職業操守和為人做事的品德素養有問題,信息不對稱只不過為他們提供了便利而已。所以,維修行業存在亂象,根源還在于規矩沒定好,管理不到位,讓一些人鉆了漏洞。以家電維修為例,該行業門檻較低,長期處于小散亂狀態,缺乏具有號召力的領頭企業,從業人員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參差不齊。同時,目前家電行業通行售后維修外包模式,家電企業對外包企業缺少監管,后者往往任性而為,亂加價、使用假冒偽劣配件、維修不及時、巧立名目亂收費、服務態度差等諸多消費痛點就出現并長期存在了。
所謂對癥施治,維修行業其亂有因,找準病因開藥就可以了。既然亂象起于規矩之失,那么定規矩就是當務之急。盡管我國維修服務行業并不缺少相關法規標準,但這些法規標準遠不夠完善。比如,2012年8月發布實施的《家電維修服務業管理辦法》規定,家電維修經營者在提供維修服務前“應當向消費者明確告知維修方案及需注意和配合的事項”,“不得虛列、夸大、偽造維修服務項目或內容,不得虛報故障部件,故意替換性能正常的部件等。情節嚴重的,監管部門可處三萬元以下罰款”。但這樣的規定失之寬泛,處罰也偏弱,懲戒威懾作用有限。因此,必須對現行法規標準進行查漏補缺,完善升級,特別是要規范定價標準,以遏制企業漫天要價,讓不良商家無漏洞可鉆。
當然,維修行業出現諸多亂象,更深層的病根還在于該行業運行邏輯和整體價值觀出了問題。外包模式下,品牌企業與維修企業貌合神離,而維修企業因體量小缺少話語權,經常受到品牌企業壓榨,為生存計難免會琢磨一些旁門左道。因此,僅揪著維修企業說事是不行的,關鍵要從改變行業市場固有的運行模式入手。這就要求品牌商放開用戶資源,讓售后服務企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并通過市場競爭孵化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把維修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把收費價格的決定權交給市場供求雙方,把零部件自由流通權交給市場。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發揮消費者的作用,讓他們行動起來積極維權。這就要求必須暢通維權渠道,降低投訴門檻和各項成本,方便消費者隨時隨地監督舉報,并提高投訴反饋率和解決率。只要消費者都積極主動拿起法律武器維權,讓權威部門替自己解決“不懂”的問題,所謂“信息不對稱”就全都是浮云。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