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創新發展引來“源頭活水”
福建省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
□ 陳 永 江 岱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這是福建省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助力高質量發展喊出的口號。
“十三五”期間,福建省申請專利75.9萬件、專利授權48.3萬件,分別比“十二五”增長181%和155.14%。截至2020年,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2.775件,且2020年專利電子申請率達99.58%,居全國第一位……一系列數字表明,福建省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些豐碩的成果,得益于福建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重視。
近年來,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福建省不斷在頂層設計層面進行改革,并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專門設立了福州知識產權法庭和廈門知識產權法庭來明確任務分工,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審判“三合一”機制,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保護;同時,在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落地了全國首個兩岸知識產權調解仲裁中心,促使福建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救濟渠道銜接機制和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逐步健全。
在機構設置上,原福建省知識產權局行政職能劃入福建省市場監管局,采取在市場監管局加掛知識產權局牌子的方式,在市場監管局內設3個知識產權業務處室,同時成立副廳級的福建省知識產權發展保護中心,從組織體系上構建起行政職能與事業職能既有序分離又有機銜接的知識產權治理新模式。
此外,福建省及時調整充實省級層面的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在福建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并由福建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進一步加強對福建全省知識產權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持續推進。
與此同時,福建省先后發布《福建省加快知識產權強省建設實施方案》《福建省“十三五”專利事業發展規劃》《福建省專利導航試點工作管理暫行辦法》等一批政策文件,充分體現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對促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流程的高度重視,也為知識產權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除了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頂層設計,福建省還持續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知識產權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據悉,福建省是全國首創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最多跑一地”模式的省份。其運營的“知創中國”“知創福建”等線上線下知識產權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共設7個商標受理窗口,構建了集知識產權布局申請、行政受理、運營交易、維權保護、價值評估、質押融資、法律援助、宣傳培訓等業務為一體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讓居民在辦理知識產權相關服務時,真正做到只需要跑一個地方。“一站式”公共平臺目前共有近百家國內外中高端專業服務機構入駐,現已建成12個功能服務區,成立4個分平臺和12個工作站,4000多人被納入知識產權專員庫管理。
為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升本省的知識產權競爭力,福建省還送出了“優惠大禮包”。“十三五”以來,福建省專利權、商標專用權質押融資金額近290億元,1800多家企業受益;福建省財政安排專項貼息資金5600多萬元,惠及企業346家。全省現有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3個、試點城市2個、試點園區3個、強縣工程(傳統知識保護)示范縣區和試點縣區24個,培育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247家、省級優勢企業744家。
此外,福建省還積極組織省內企業和機構參加第12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組織省級專利獎評審工作并推薦專利項目參加中國專利獎評選,對質量高、轉化運用成果突出的專利進行優先、重點獎勵。2016-2020年,有87項專利獲得福建省專利獎,75項專利獲得國家專利獎。
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推進對外交流,強化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綜合保障,為福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開拓海外市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人才,提供切實保障。
對臺區位優勢,是福建省發展的一大特色。從建立海西專利受理服務中心到舉辦閩臺知識產權圓桌會議、海峽兩岸專利論壇、海峽兩岸商標研討會,福建省積極擴展知識產權保護對外交流平臺,讓知識產權服務業在福建省迸發新生機。
據悉,近年來,福建省海西專利受理服務中心受理的臺胞專利申請逐年穩步上升;福州市連續多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臺灣居民”參加大陸專利代理師資格考試的主要考點。此外,福建省為集聚海內外高端知識產權資源和要素,加大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籌備建設福建省知識產權國際交流(海外援助)中心。
“十三五”以來,福建省積極培育和提升社會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創新精神,營造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良好氛圍。福建省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不斷完善,也為該省創新發展下好先手棋。
福建省作為民營經濟大省,近5年來圍繞創新能力薄弱等自身痛點不斷探索。從4家省級戰略新興產業創新實驗室,到建設并評估命名156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立項建設或掛牌32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十三五”期間,福建省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為福建省產業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這一切的前提,正是福建省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創新發展引來了“源頭活水”。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