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中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進入2021年,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僅用了83天,比去年提前了45天。以目前日均超2.4億件的業務量計算,預計今年快遞業務量將超過950億件。
快遞業務量快速增長,帶來紙箱、塑料袋、膠帶、充填泡沫等包裝物的極大消耗。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過度包裝問題,無形中增加了快遞從業者、商家及消費者的成本。與此同時,快遞包裝物每年制造上千萬噸的垃圾,對環境保護造成巨大壓力。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近年來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加強對快遞過度包裝的治理,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3月12日,《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關于快遞包裝綠色化的法規制度建設進入快車道。
盡管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都在努力,但快遞包裝綠色化的現實狀況距離相關要求仍有不小差距。《管理辦法》實施一個月后,有媒體調查發現,該辦法的執行情況并不是很理想。在某個日均收發量在7000件左右的站點,仍約有10%~20%的快遞存在過度包裝問題。站點負責人介紹,收發站采用的是快遞企業統一的包裝物,包括紙箱、膠帶、信封等,均可循環使用,但有時面對客戶堅持使用自己的包裝時,快遞員很難做說服工作。而客戶自己的包裝大都與《管理辦法》的要求不符。這反映了一些民眾對快遞包裝綠色化缺少行動支持。
目前,京東、蘇寧、順豐以及“三通一達”等快遞物流企業都推出了融入環保設計理念的快遞包裝,表達了電商探索綠色化發展的意愿。但是這些企業在回收環保包裝箱時均遇到問題,回收率很低。不少消費者表示,收到快遞后還要到指定的地點送還包裝箱,太麻煩。事實上,嫌麻煩只是一種借口,更深層的原因還是缺乏環保意識。中華環保聯合會曾在一所大學做過一項關于快遞包裝回收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高峰期一小時取件人數170人,僅有7人現場拆解包裝箱并將其放入回收箱中。
從企業角度看,目前在包裝綠色化上還存在環保箱使用量少、回收站點不足、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建立循環包裝發放、回收、報廢等體系,需要大量研發和管理資金支撐。若缺乏政府方面的扶持,企業壓力大,難有動力大面積投放。這就需要政府出臺一些政策措施,調動其積極性。有專家建議,在國家層面,加速推進針對快遞為主的包裝垃圾循環利用的相關立法,通過空間補貼、減量補貼等措施,推動商業化回收發展,建立規模化回收體系。特別對開展包裝綠色循環利用的電商、快遞物流企業、環保材料研發和生產企業,應提供用地、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
企業行動起來之后,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還需要消費者的配合。消費者既是快遞鏈條的終點,又是快遞箱回收走上綠色之路的起點。沒有消費者積極參與,“綠色快遞”就只能是寫在紙上的概念。當前,消費者中有環保意識強、愿意主動采取行動的人,也有不少環保意愿并不強烈的人,對他們要講究方法予以教育、鼓勵和調動。《管理辦法》就提出,用戶應配合寄遞企業落實有關要求,例如,對快遞員依照規范進行的包裝操作,用戶不宜提出過多纏繞膠帶等不合理要求;自備包裝物不符合規定,快遞員要求更換或者代為更換的,用戶不得拒絕或阻礙;對寄遞企業投入使用的可循環包裝物,收件人應當在取出內件后將可循環包裝物歸還快遞員。
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既要提高法規標準的約束力,也要強化全民綠色生活責任意識,營造全民回收的良好氛圍。只有所有社會成員都參與進來,并見諸行動,快遞包裝綠色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