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從這里展開
——走進上海探尋紅色初心印跡紀實
□ 本報記者 王惜純 霍一夫 劉忠學
紅色紀念地——石庫門 上海市興業路76號,青磚黛瓦、烏漆木門、紅色窗欞的中共一大會址。1921年,13名平均年齡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相聚于尋常巷陌的石庫門內,革命的火種在此點燃。百年風華,石庫門的那盞燈火最終照亮了中華大地。上海石庫門紅色地標建筑中共一大會址。陳玉宇 攝
修繕完美的石庫門,透著老上海的優雅氣質。
遠處,百年風華的黃浦江穿城而過,匯入滔滔長江,融入茫茫東海。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如同江水奔流,100年來,紅色始終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脈中,成為其代代傳承的基因。
為什么上海能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為什么這座城市既有精致的“繡花精神”,又有大江大河的深厚底蘊?5月12日~15日,中國質量報記者走進上海,探尋初心印跡,重溫紅色精神,聆聽質量故事,感受質量文化。
一盞明燈生生不息
1921年7月23日,上海興業路76號,石庫門住宅的一樓客廳。燈光下,13名與會者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并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光明的力量致遠千里。“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
碩大的芭蕉,高高的天井。走進上海老漁陽里,平凡的石庫門在四周車水馬龍的映襯下,靜靜地訴說著100年前那段歷史。
精致的雕花門頭、黑漆實木大門、清水平縫磚墻、暗紅掛落門窗。推開大門,這里便是南昌路100弄2號(曾經的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舊址。
你也許不會想到,這里,不僅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也是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地,還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孵化地,更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發起地。
在當年陳獨秀的會客廳里,有一塊醒目的小黑板,上書:“會客談話以十五分鐘為限。”下面是一把靠背搖椅。那一瞬間,西裝革履、特立獨行的陳獨秀,和一群年輕人談笑風生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紅色革命歷史是上海城市的重要文脈。孕育了黨組織的老漁陽里、召開中共一大的樹德里石庫門、見證《共產黨宣言》印刷的成裕里……這些在黨史中熠熠生輝的地方,如今都是上海最為鮮亮的紅色印跡。
紅色地標集聚精神力量,也在輻射真理之光。據統計,上海現存各類紅色地標600多處,包括舊址、遺址近500處,紀念設施100多處。它們浸潤在上海的城市基因中,成就了上海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距離一大紀念館不遠處,是今年3月25日正式啟用的黃浦區黨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黃浦黨建中心)。
作為一大紀念館的衛星館,寸土寸金的黃浦黨建中心“螺螄殼里做道場”。記者在現場看到,樓梯墻面上,“黨的早期領導人與黃浦”圖片展,訴說著這片城區的紅色底蘊和一段段鮮為人知的革命往事。
而在沉浸式體驗館,答對門上設置的黨史問題,你就可以“身臨其境”地了解發生或誕生在黃浦的“首發”“首創”。這里還有一面“拍拍墻”,能帶你走進外灘、思南公館、寶興里,在交互體驗中了解黃浦百姓的心聲。
一種精神代代相傳
新版黃浦地圖上,一個個歷史文化地標,猶如一顆顆閃耀的珍珠。
黃浦是黨的誕生地所在區。從石庫門里的燈光,到解放上海升起的第一面紅旗,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和悠久綿長的革命文化,構筑了黃浦區豐厚的紅色底蘊。
這里有上海規模最大、資本最密集的中央商務區,有上海最知名的旅游地標,每年數百萬游客紛至沓來……
大客流是每天的常態。一大會址旁,繁華的新天地商業區人潮如織。不遠處,便是位于復興中路369號的淮海中路市場監督管理所(以下簡稱淮海中路所)。
“身處黨的誕生地,監管任務重、責任大。”作為一大會址黨旗下的市場監管所,該所所長黃蕙有著更多的體會。
一大會址及周邊游客云集,為了讓游客們慕名而來、滿意而歸,淮海中路所依托專業化設備和科技化手段,加強品質監管。為保障食品安全,該所針對中型以上飯店,推行“明廚亮灶”工程;針對小型餐飲單位,開展標準化建設。經過近3年的努力,轄區內小餐飲基本完成1.0版的改造,65戶小餐飲完成2.0版的改造工作。
一大會址周邊是繁華的商業地段,優質的商業環境和規范的商業模式,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知名品牌在此入駐。淮海中路所在監管中對于轄區內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以雷霆手段震懾不法分子,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為保障消費者權益,該所建立消費維權聯絡點,同時啟動在線調解系統,消費者即使身在異地,也可通過該系統足不出戶進行維權。2020年6月,該所在3天內,就妥善解決有關英國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的投訴達900件。
一大會址旁,活躍著很多志愿者的身影。“他們中,也有我們市場監管人。”黃蕙說,該所有很多年輕黨員,工作之余去做志愿者,雖然經歷不同,但他們卻有著相同的身份——共產黨員。他們以良好的形象,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服務,為黨的誕生地增添了別樣的風景。
“在一大會址獵獵飄揚的黨旗下,我們加倍珍惜在一大會址旁工作的這份幸運。”黃蕙深有感觸地說,在建黨100周年的歷史時刻,淮海中路所以一流的標準開展監管服務,獻禮黨的百年華誕。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的黃浦區,一方面努力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另一方面,串珠成鏈,發揮紅色地標集成效應,全面提升“黃浦品質”,推動黃浦卓越發展。
據黃浦區市場監管局(以下簡稱黃浦局)局長傅軍介紹,黃浦區是我國自主品牌的發源地,目前擁有老字號企業共113家,占上海市一半以上。其中,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就有96家,創設時間超過100年的有28家,超過300年的有3家,有的還與“紅色基因”息息相關。
創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老鳳祥”品牌,就是其中之一。
老鳳祥不僅鑄就了民族首飾業金字招牌,而且還有很多紅色基因故事——走進老鳳祥工廠,紅色氣息撲面而來。
“我們曾二上井岡山。”老鳳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老鳳祥)副董事長楊奕回憶說,1979年初,井岡山會師紀念館要豎立紀念碑,碑上的銅字需要進行鎏金。這項任務交給誰?紀念碑工程指揮部工作人員思考良久,找到了老鳳祥。
半個多月揮汗如雨,鎏金完成后,銅字被運到井岡山安裝。老鳳祥的精湛工藝和敬業精神,給指揮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紀念碑重建需再次鎏金,他們又找到老鳳祥。于是,老鳳祥“突擊隊”二上井岡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老鳳祥副總經理史亮告訴記者,中國現存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之一的保存者,共產黨人張人亞,也曾是一位“老鳳祥人”,曾在南京東路老鳳祥銀樓當學徒。現位于南京東路原店原址的老鳳祥銀樓總店,于今年被列入上海紅色革命紀念地名單。
老字號、老銀樓、老牌子、老師傅……穿越了百年時光,老鳳祥品牌始終不忘初心,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黃浦局副局長張少輝說,近年來,黃浦局不斷優化老字號品牌政策發展環境,正在制定中的新一輪行動計劃,也將體現“老字號振興工程”的重要地位,繼續以傳承、融合為導向,打造長三角老字號集聚高地。該局聯合區科委和財政局,設立“區標準化推進獎勵(資助)資金”,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家、地方等標準的制定,調動各類組織參與標準化試點等工作的積極性。同時,注重老字號品牌培育,發揮品牌標桿輻射效應,推行卓越績效管理模式,推動老字號集聚區域質量提升。
一個信念拳拳在心
以占上海市1/5的面積、1/4的人口,貢獻了1/3的GDP,浦東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發展的重要窗口。
5月14日的中國(上海)自貿區企業服務中心,人來人往,繁忙有序。記者在這里看到,黨員先鋒崗旁,活躍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長三角“一網通辦”專窗邊,工作人員快速地敲擊著鍵盤,讓數據跑起來,“一網通辦”為創業者打造“鐵三角”。
偌大的服務中心,幾乎每個窗口都擺放著一個標志牌:“只說YES不說NO。”這是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注冊許可分局二級高級主辦徐敏團隊在工作中總結出的管理理念。除了這句話,還有“不設路障設路標”“不說不能辦,只說怎么辦”等一系列服務“金句”,成為上海自貿區所有窗口工作人員的座右銘。
身著藍色制服、臉上掛著微笑,坐在記者面前的徐敏,波瀾不驚,宛若鄰家大姐。
“從1993年參加工作起,我就與企業注冊打交道。”28年來,徐敏經歷了上海自貿區成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證照分離”試點、“一網通辦”政務服務等多項改革試點。
“改掉不合理的,倡導合理變合法。”“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徐敏說,作為窗口服務者,作為市場監管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直在努力推動改革創新。
在同事的眼里,她是“大廳里每天走得最晚的人”。讓每一名創業者夢想開花,是徐敏堅守的信念。把麻煩留給自己,把便利留給企業,不斷為企業提供細致入微的服務,徐敏成了企業眼中的“夢想合伙人”。
2018年,“徐敏創新服務工作室”正式成立。一條飄帶連起政府與企業,一顆愛心寓意溫暖和陽光——工作室的標識詮釋著服務理念。在追求“改革更有力度、服務更有溫度;貼近企業需求、實現精準服務”目標的過程中,一批“徐敏”成長起來,“徐敏的故事”一直在窗口延續。他們,用創新服務跑出“自貿區速度”。
“1993年,注冊企業只有3萬多家,到現在,市場主體超過40萬戶。”作為浦東發展的見證者、實踐者,徐敏感慨地說:“我們每一個市場監管人,都站在改革的熱土上。28年來,雖然一直做著單一的注冊工作,但我們一直站在改革的潮頭,這個數字讓我很驕傲。”
面對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諸多榮譽與光環,她卻感謝團隊,感恩這個時代:“我的成長與浦東開發開放同步,與時代的巨輪同頻共振。我是一朵趕上趟兒的浪花。”
徐敏說:“我馬上就要退休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浦東人,得到了太多,享受了太多;作為一名黨員,是沒有退休的。”
同樣,作為浦東發展的親歷者、推動者,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局長吳偉平至今還記得,1992年他在上海讀大學時,曾以學生記者的身份去浦東采訪。那時候的浦東,阡陌縱橫,農田遍布,浦電路附近有一片玉米地,一腳踩下去,都是泥。而今,隨著“浦東模式”“浦東方案”“浦東樣板”的不斷推出,一座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擁有高端資源配置功能的現代化新城,在太平洋西岸的長江入海口悄然崛起。
從黃浦江邊的“爛泥渡”,到世界級金融中心;從上海一隅,到舉世矚目的“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無數奇跡的背后,折射的是像徐敏一樣的浦東建設者們用信念和初心踐行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精神風貌。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秉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30多年來,浦東這片土地上,誕生了55個“全國第一”。“天賦異稟”的浦東,在創新之路上,對標全球最高標準,正奮力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上海答卷”。
探尋紅色印跡,汲取奮進力量。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日,一輛輛特別的紅色巴士,從一大會址開往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從開天辟地的偉大開端,到百年偉業的時代例證,在100分鐘里,這輛巴士帶領人們體驗了百年黨史的輝煌歷程。
建黨百年展芳華,凝心聚力再出發。上海的背后是中國,也是我們這個正在前行的偉大時代。
《中國質量報》【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