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信任 服務發展
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對加強市場監管、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市場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中央、國務院對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工作高度重視。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重要論述。2018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明確將質量認證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就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涉及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
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之所以是市場經濟的一項基礎性制度,體現為“一個本質屬性、兩個典型特征、三個基本功能、四個突出作用”。一個本質屬性,即傳遞信任,服務發展;兩個典型特征,即市場化、國際化;三個基本功能,即質量管理“體檢證”、市場經濟“信用證”、國際貿易“通行證”;四個突出作用,即改善市場供給、服務市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促進市場開放。
國家認監委成立以來,根據國際通行規則和我國發展實際,構建了與國際全面接軌的認證認可體系,全方位服務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有目共睹的積極作用。建立了以《認證認可條例》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目前已有21部法律、17部行政法規、15部規章明確寫入認證認可的條款。依據國際規則和國情實際,建立了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認證制度、國家認可制度、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認證人員注冊制度等制度體系。
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對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對外開放貿易,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在保障質量安全方面,切實發揮強制性認證實施市場準入的“保底線”作用,有效保障了產品質量安全,保護了消費者利益。在提高供給質量方面,切實發揮自愿性認證促進質量提升的“拉高線”作用。在促進綠色發展方面,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體系,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多措并舉引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在促進對外貿易方面,我國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范圍覆蓋占全球經濟總量95%以上的區域,為我國大量產品、服務出口提供“一張證書,全球通行”的便利化服務。
2020年度認證服務業統計結果
2021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據2020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批準的新版《認證認可統計調查制度》,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認證認可統計調查。截至2020年底,我國認證服務業統計結果如下:
一、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認證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截至2020年底,我國認證機構共計724家(不含港澳臺),同比增長20.87%;有效認證證書270.12萬張,同比增長12.41%;獲證組織78.84萬家,同比增長8.36%。2020年度,共計255家認證機構擴大了認證業務范圍,共計擴項816項次。隨著“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認證市場準入不斷優化,認證機構、認證證書、獲證組織數量保持穩定增長,認證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二、專業性和創新性持續增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截至2020年底,認證從業人員共計11.8萬人,同比增長1.83%;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認證機構共計154家,同比增長21.26%;獲得認可的認證機構共計246家,同比增長6.03%。2020年度,認證機構新增認證相關發明專利共計95件,同比增長58.33%;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共計474項次,同比增長7.73%;制定認證技術規范共計1467項次,同比增長40.92%。支撐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三、產業集約化趨勢明顯,規模經濟初步形成
2020年度,認證服務業營業收入共計294.67億元,同比增長6.75%。其中,大型認證機構(300人以上)共計71家,累計發放有效認證證書171.3萬張,營業收入198.15億元,數量占比9.83%的大型認證機構,有效證書數量占比63.42%,營業收入占比67.24%;規模以上(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認證機構共計189家,累計發放有效認證證書229.24萬張,營業收入284.23億元,數量占比為26.18%的規模以上認證機構,有效證書數量占比84.87%,營業收入占比96.46%。認證業務向大型以及規模以上認證機構進一步集中,產業集約化趨勢明顯,規模經濟初步形成。
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彰顯認證本質屬性
(一)服務防疫抗疫,助力我國防疫物資生產和出口
支持我國防疫物資生產,截至2020年底,我國73家認證機構累計發放ISO13485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9397張,同比增長23.87%,獲證企業共計8673家,同比增長23.81%。助推我國防疫物資出口,截至2020年底,我國具備歐盟公告機構防疫物資認證業務資質的認證機構共計10家,同比增長100%,累計發放相關CE認證證書1546張,同比增長1318.35%,我國獲CE認證的防疫用品生產企業共計920家,同比增長1383.87%。
(二)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助力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深化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改革,將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優化整合為17大類103種,其中19種產品采用自我聲明實施方式,切實為企業減負。截至2020年底,具備強制性產品認證資質的認證機構35家,同比增長12.90%;累計發放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共計42萬張,同比減少32.34%;涉及獲證企業共計4.71萬家,同比減少27.32%。認證助力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底,自愿性產品認證機構共計258家,同比增長13.16%,累計發放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共計84.35萬張,同比增長55.14%,獲證企業共計10.17萬家,同比增長35.46%。
(三)關注人民群眾關切,質量認證辦實事
一是幫扶小微企業質量管理提升。截至2020年底,累計發放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共計68.74萬張,同比增長10.78%。獲證企業共計63.47萬家,同比增長10.39%。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小微企業共計50.33萬家,同比增長10.2%,占全部獲證企業的79.3%。
二是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截至2020年底,累計發放綠色產品認證證書共計4455張,同比增長55.06%,獲證企業642家,同比增長82.39%;累計發放低碳產品認證證書共計499張,同比增長40.96%;累計發放環保產品認證證書共計6864張,5年平均增幅19.44%;累計發放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共計2.11萬張,5年平均增幅35.47%;累計發放良好農業規范認證證書共計1227張,同比增長29.84%。
三是助力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0年底,服務認證機構共計382家,同比增長42.54%,服務認證證書共計4.21萬張,同比增長51.16%;獲證企業共計3.5萬家,同比增長38.36%。健康、養老、家政、金融、數字工程等服務認證領域發展迅猛,服務認證的機構數量、證書數量、獲證企業數量均大幅度增長。
2020年度檢驗檢測行業統計結果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境內(不含港澳臺)檢驗檢測行業的主要統計數據如下:
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8919家,較上年增長11.1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86億元。從業人員141.19萬人。共擁有各類儀器設備808.01萬臺(套),儀器設備資產原值4118.91億元,共對社會出具各類檢驗檢測報告5.67億份。
一、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占比進一步下降,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成為絕對主流;民營檢驗檢測機構繼續快速發展。
我國企業制的檢驗檢測機構34459家,占機構總量的70.44%;事業單位制11160家,占機構總量的22.81%;全國取得資質認定的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共27302家,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全行業的55.81%;2020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全年取得營收1391.94億元,較2019年增長18.44%,高于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年增長率7.25個百分點。
二、產業規模效應日益顯著
在政府和市場雙重推動之下,一大批規模大、水平高、能力強的中國檢驗檢測品牌正在快速形成,檢驗檢測機構集約化發展取得成效。
全國規模以上(年收入1000萬元以上)檢驗檢測機構6414家,占全行業的13.11%,近3年年均增幅超過16.26%;營業收入達到2774.13億元,營業收入占比達到77.36%,近3年年度營業收入平均值達到2467.28萬元,人均年產值達到47.61萬元。截至2020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上市企業102家,檢驗檢測行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速度進一步加快。
三、市場進一步成熟
我國檢驗檢測市場進一步成熟,政府導向式的市場色彩逐步淡化。體現在社會委托檢驗檢測成為檢驗檢測機構獲取業務的主要方式,政府指令性業務數量持續下降。2020年,全行業檢驗檢測業務來源中,社會委托的檢驗檢測報告5.11億份,同比上年增長12.30%,占比90.17%;有0.31億份報告來自政府指令性任務,占比僅5.49%。
四、科研創新能力加強
2020年,檢驗檢測行業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有3035家,比2019年增長36.71%。高新技術企業收入為1205.94億元,同比增長28.52%。2020年,全行業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總計180.56億元,基本與上年持平;參與科研項目總計32589項;擁有有效專利86944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37465件,同比增長24.44%,有效發明專利中境外授權專利453件。
五、扎實做好食品檢驗服務
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踐行“四個最嚴”工作要求,全面推動改革創新,不斷提升靠前服務意識和檢測技術水平,扎實做好食品檢驗服務,切實保障食品質量安全。
截至今年5月,我國共有第三方食品檢驗機構3600多家,食品檢驗從業技術人員7.5萬余人,可檢驗的食品參數3.4萬個,涵蓋“從農田到餐桌”全產業鏈各個環節。
一是把好產業質量安全關,優化檢驗檢測供給服務。圍繞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支持檢驗檢測機構從提供單一檢測服務,向開展標準、計量、認證認可、質量管理等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方向發展,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綜合服務。建設8個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創建15個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為產業優化升級和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
二是強化技術支撐能力,提升檢驗檢測服務水平。加強檢測技術創新與標準體系建設,發布與食品檢驗管理相關的國家標準31項、行業標準60項。加強檢測機構能力考核,近3年來,針對食品中重金屬、農獸藥殘留等主要檢驗項目,運用能力驗證、實驗室間比對、盲樣考核等手段,開展110個能力驗證計劃,考核食品檢驗機構1萬余家次。
三是加強系統監管,規范檢驗檢測市場秩序。嚴格食品檢驗機構準入把關,食品檢驗機構在滿足通用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要求外,還需同時滿足《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條件》以及《食品檢驗工作規范》的要求,以確保其檢驗能力和技術水平。規范食品復檢機構工作要求,聯合衛健委、農業農村部共同發布141家食品復檢機構名錄,提高食品復檢工作權威性。強化檢驗檢測機構監管,連續3年與有關部門聯合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將食品檢驗作為重點監管領域;3年累計檢查食品檢驗機構3591家次,查處違法違規案件308起,撤銷、注銷46家機構資質。
六、切實提升監管效能和水平
今年5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工作,突出重點實施專項整治行動,不斷創新和完善監管機制,切實提升檢驗檢測機構監管效能和水平。注重加強檢驗檢測機構跨部門聯合監管,提高監管效能,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聯合監管力度,增強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行動,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痛點、難點問題。創新和完善監管機制,提高市場監管現代化水平。
七、維護民利,解決消費者痛點、難點問題
完善檢驗檢測報告編號查詢平臺,社會公眾可以通過平臺檢索查詢檢驗檢測機構2016年以來向社會出具的17億份檢驗檢測報告編號,了解報告出具時間和機構名稱、地址、資質認定證書狀況等情況。
通過制定《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修訂《認可機構監督管理辦法》等規章文件,固化改革措施,加大監管力度,營造良好環境。
集中公布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情況、能力驗證結果、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報告等信息,方便社會各界擇優選擇檢驗檢測機構服務。
(本版資料由國家認監委提供 本報記者丁瑩整理 王楠制圖)
《中國質量報》【世界認可日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