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眼下,看視頻賺錢、玩游戲賺錢、走路賺錢……不少人沉迷于刷手機完成“賺錢任務”,其中不乏老年人群體。一些參與者發現,賺錢任務總是繞不開看廣告,而標榜的高收益則遲遲難兌現,甚至還可能面臨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
(據6月7日《工人日報》)
世上真有“點點手指輕松來錢”的活兒?目前,打著“能賺錢”噱頭的App在手機應用市場上愈趨常見,這些App廣告語宣稱“只要利用零散時間”“簡單操作”,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無不是切中了人們“占便宜”的心理,讓用戶數量一增再增。
然而,現實中利用App賺錢遠沒那么簡單。要賺取任務獎勵,用戶得在App上瀏覽數百分鐘廣告,獲得的回報與付出時間不成正比;想要提現,更需滿足各類嚴苛條件。更有甚者,有些用戶忙活半天,不僅沒拿著錢,還把入會費和個人信息搭進去了。
這類賺錢App中,從注冊使用到現金提現,用戶被當做流量,在把自己的大量時間換成小額獎勵的同時,不知不覺為廣告公司打了工。而且,這類App包含一個個隱匿的陷阱,一不留神,不僅白費工夫,還可能被“坑”——部分App鼓勵發展“下線”,使用戶不知不覺中被卷入傳銷與龐氏騙局的漩渦;一些App還存在虛假廣告宣傳、信息泄露等問題,已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以及個人隱私權。
值得注意的是,賺錢App割不動年輕人的“韭菜”后,將目標轉向老年人群體,很多老年人正成為這類App的用戶。隨著互聯網時代發展,老年群體與數字經濟時代脫鉤,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容易出現認知盲區和誤區,加之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匱乏,對于險惡套路無法摸清,老年人遭遇數字陷阱的案例層出不窮。
讓老年人群體擺脫“老而無助”的困境,不再淪為他人的魚肉,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基層部門,必須負起責任來,引導和幫助他們提高防范意識,降低被騙的風險,面對侵權時學會留存證據,勇于維權,同時也應加強對把老人當“韭菜”割的App的治理。此外,社區也可以深入老年人群體,講解反套路知識,讓老人們“聰明”起來,自己形成一道認知防線,類似的賺錢App便不會輕易得逞。
破解賺錢App各種套路,避免被割“韭菜”,用戶留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有所作為,從立法上破局。就目前而言,賺錢類App產業尚處于法律真空之下,游走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倘不及時立法規范,可能引發更多違法犯罪行為。公安、市場監管及網信等有關部門應有所作為,既從準入審查、用戶信息管理和資金監管多個層面發力,拿出狠招、實招、硬招,對涉嫌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宣傳套路,依照《廣告法》予以懲處,更需要從立法建制上破局,建立規范和專業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機制,促進行業健康長遠發展。
無論是虛假宣傳、信息泄露,還是傳銷推廣等套路,用戶都要擦亮雙眼,多個心眼,切莫貪圖便宜,不要輕信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