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質量最高峰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創新“零失誤”為核心的全程守護管理模式紀實
□ 本報記者 龔志偉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公示了第四屆中國質量獎受理名單,四川省17家組織和8名個人入圍,其中就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以下簡稱華西麻醉)。
華西麻醉劉進教授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提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議案。
中國質量獎,是經中央批準的我國政府在質量管理領域授予相關組織和個人的最高榮譽。該獎項每兩年評一次,且正獎名額每屆不超過10個組織和個人,提名獎名額每屆不超過90個組織和個人,其殊榮極為珍貴。
記者和許多人一樣不解:一家醫院的麻醉科要爭創中國質量獎,底氣在哪里?
近日,記者深入華西麻醉采訪之后,這個謎底才豁然解開。
麻醉質控第一科
無論是規模還是醫術,華西醫院在我國西南部都名列前茅。其區域之大、科室之多,讓人感覺如同迷宮,沒人帶路還真有點找不著北。
在醫院門口,記者與科里派來帶路的小伙子周博士見了面,記者隨口問道:“科里有多少人?”小周回答:“1600多人。”一個科室比一般的三甲醫院總人數還多?這讓記者大吃一驚。
到了麻醉手術中心辦公區,聽了尹醫生、譚醫生、劉醫生等麻醉醫生的介紹,才解開了記者的疑惑。
原來,華西醫院有100個手術間,還有無痛胃腸鏡、無痛纖支鏡、改良電休克、無痛介入手術、急診手術麻醉、麻醉門診等134個臨床麻醉點,光是屬于麻醉手術中心的護士就有900多人,加上醫生、科研和管理人員等,全科目前有護、研、技、工各類人員1658人,是全球最大的麻醉手術中心。
尹醫生自豪地告訴記者,華西麻醉成立于1978年,現下轄臨床麻醉、手術室、疼痛診療、模擬教學中心、研究室及轉化神經科學中心,目前每年光承擔手術麻醉就達25萬例以上。同時,該中心有7人擔任省級以上行業學會主委和副主委,副高及以上職稱56人,博士學歷76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26人,多項臨床技術及科研走在全國甚至世界前列。
臨床麻醉領跑者
不一會,華西麻醉教授朱濤從實驗室趕了回來,他是一位行業著名專家,首先對記者進行了“什么叫麻醉”的科普講解。
麻醉,就是在手術或者侵入性檢查時,由麻醉醫生創造可控、可逆的特殊生命狀態,對患者的生命功能開展全方位監測,對傷害性應激反應、臟器系統的功能以及內穩態進行調控、支持與保護,盡可能保持人體各項機能的平穩平衡。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是麻醉最重要的職責,麻醉醫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護神”。麻醉手術中心是醫院的平臺性科室,以麻醉的“航空母艦”作為支撐,外科、內科等的“艦載機”才能從生命海洋中順利起飛,精準打擊病變部位。所以,醫療界內行有句話叫做“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經過數十年的奮斗發展,目前,華西麻醉擁有劉進、羅朝志、劉斌、左云霞、朱濤、余海、李茜等一大批行業頂級專家教授及學科帶頭人,一系列科學嚴謹的質量管理制度,一支醫術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強大團隊,多項核心技術全球領先:基于圍手術期輸血指征評分(POTTS)的血液管理技術減輕我國用血荒;大失血手術的動脈球囊阻斷技術減少骶尾部、子宮手術大出血;下腔靜脈逆行灌注技術保障心臟手術病人安全;“源頭介入,全程參與”的轉化醫學研究模式產出多個麻醉新藥……
而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有:數據驅動的圍手術期智能輔助管理技術;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精準麻醉管理技術,使老年患者術后30天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降至5.59%,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降至2.05%,卒中發生率降至0.15%,術后譫妄發生率降至2.6%,中重度疼痛發生率降至6.84%,老年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多學科聯合的加速康復外科(ERAS)技術縮短住院周期,促進手術患者快速康復;大腦功能區手術術中喚醒麻醉技術,使大腦功能區手術大腦功能區占位切除精準無誤;圍手術期可視化技術為麻醉醫生開啟“透視眼”……
各國制定了麻醉相關死亡率標準,我國的麻醉相關死亡率標準是2/萬。目前,三甲醫院的平均水平是0.5/萬,歐美發達國家醫院是1/20萬,而華西麻醉卻做到了小于1/100萬!就是說,麻醉質量真正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遠超歐美發達國家,是真正讓人驕傲自豪的世界第一!
為此,華西麻醉連續11年位列復旦大學中國最佳專科排行榜榜首,中國醫院科技量值專科排名全國第一。
追求質量“零失誤”
手術麻醉后的患者處于最脆弱、最危險的階段,重要生命體征被抑制,重要臟器功能受到威脅,麻醉醫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護者”,麻醉的質量管理模式就是“守護者”模式,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是麻醉醫生的職業生命,麻醉醫生必須一路陪伴、形影不離。從具體方法來講,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舒適,又必須依賴于事先個性化的預案、精準的麻醉實施、平穩的維持、手術后平穩的蘇醒,以及手術后的有效鎮痛,上述圍手術期包含的各個環節中都必須做到“零失誤”。
在華西手術室內,常常能看到一些麻醉醫生頭上戴著醒目的紅顏色帽子,這就是華西麻醉在國內首創的著名“麻醉小紅帽制度”。
原來,10多年前,麻醉手術中心一位主治醫師發現一名新入科住院醫師差點誤將局麻藥“布比卡因”靜脈注射到患者體內。該主治醫師當即制止了這種錯誤行為,并立即報告了科內不良事件。科室質控小組很快深入調查,進行根因分析,意識到此次不良事件并非個例,暴露了新住院醫師水平有限,發生誤操作可能性大的普遍性問題。
主治醫師如何快速識別臨床經驗匱乏的新住院醫師并予以重視呢?為此,科室規定所有剛入科的住院醫師必須佩戴紅色手術帽至少3個月,提醒科室主治醫師密切關注“小紅帽”,謹防錯誤發生,保障臨床安全。
“朵朵小紅帽,安全小妙招”。目前,小紅帽運作模式已享譽全國,并成功推廣至全國多家醫院,應用于多種團隊管理模式(護理、醫技等),成為醫院管理、培訓的特色案例。
中心研發的超長效局麻藥LL-50轉化金額超過兩億元。
“質量就是生命!”這句流行各界的響亮口號,在華西麻醉就是直接以生命來體現。
為提升與保障麻醉醫療質量,他們首先確立了質量戰略和戰略目標:以患者安全、舒適為導向,以“精準、智慧麻醉”為切入點,以“零失誤”為最終目標。他們成立了質量戰略管理領導小組,由中心主任任組長,臨床副主任任副組長,負責戰略管理的領導和決策,并邀請醫院領導、外部咨詢機構和醫療行業專家、政府相關部門參與戰略管理。
在具體措施與方法上,他們根據不同時期不同要求,持續改進醫療質量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勢下,該中心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質量管理戰略,其中包括“一個中心、兩種模式、三個全面、四大支柱、五項推進”。
一個中心:以患者為中心,患者至上。
兩個模式:自上而下項目制,自下而上品管圈。
三個全面:醫、護、管、后勤全員參與、全過程質量管理、全方位質量管理。
四大支柱:質量標準、質量培訓、質量控制、質量改進。
五個推進:推進醫療質量持續創新;推進醫護一體化品管戰略;推進信息化支撐醫療質量管理;推進新型績效考核支撐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推進高級模擬培訓,加強住院醫師培訓。
他們以“安全導向,規范管理”為理念,以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18項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為基礎,結合麻醉學科特點,編制了《華西麻醉科工作手冊》,從行政、醫療、教學、科研、財務5個方面完善相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進一步提出了12條保障臨床麻醉質量的關鍵措施,即《華西麻醉安全12條》。同時,規范化臨床路徑制定與定期修改,加強臨床技術管理,針對特定手術麻醉制定人員準入制度。制定了心臟手術、肝移植手術等特定手術的標準化管理,對物資、人員培訓等配備專門人員及團隊負責。
他們實施“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重細節、重落實、重基礎”的精細化質量管理機制,以信息化全程全覆蓋方式為工具,促進診療流程的持續改進,把“以患者為中心,提高醫療質量”落到實處。
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集體航拍合照。
如采用6S管理理念對麻醉手術中心進行現場管理,加強毒麻藥品嚴格管控,開展并鼓勵不良事件無責上報,早期發現各種臨床安全隱患,并及時加以整改,預防事故發生。開展“走出手術室,貼近醫護患”活動,縮短手術患者平均住院日期,通過提高麻醉門診量、加強術前評估、術中精細化管理以及術后疼痛虛擬病房的建立等4個方面,多維度全程參與手術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從而提高患者醫療服務質量。建立針對內部員工的質量考核與質量激勵機制,開展質量文化建設,質量安全問題“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人人講,處處講”,通過每年一次全科安全大會、每月一次科管會、每日晨交班,將“生命只有一次,麻醉必須零失誤”的理念讓每個員工銘記于心。
華西麻醉在質量管理方面的許多創新之舉,不僅行業領先,也推動了全國麻醉行業的質量提升。如臨床病例討論與不良事件反饋根因分析制度,每周四早上7:15~8:00準時舉行,該制度已經堅持21年,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間,也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保證進行。所有病例討論資料由專人記錄并整理,擬出版發行,為全國麻醉同行提供華西麻醉的經驗教訓和智慧。
華西麻醉還積極開展品管圈活動,遵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管理、持續改進”的主題,以品管圈為核心質量評估方法對診療流程進行持續改進,開展了“基于ERAS理念構建圍麻醉期小兒舒適化管理模式”“提高首臺擇期手術準時開臺率”“虛擬疼痛單元助力疼痛管理新模式”“提高手術用物準備完整率”“精細化管理平均住院日”等多個項目,其水平也達到全國領先,其經驗輻射到全國各地。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華西麻醉基本實現了其質量戰略目標:建設能適應學科未來發展的大質量管理體系,形成醫教研有機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醫療質量水平、學科發展規模、運營安全績效的整體狀態居于“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中心先后榮獲2018年亞洲醫院管理獎卓越獎、2020年中國醫院質量管理最佳實踐案例分享大會一等獎、2019年中國現代醫院管理典型案例金獎、2019年全國醫院論壇賽銅獎等醫院管理大獎。
科學、標準、精細的全員參與嚴格質量管理制度體系,有效保障了麻醉醫療質量,為舒適化診療提供了“保駕護航”的堅實支撐,為中國麻醉界樹立了質量標桿。
目前,華西麻醉每年承擔手術麻醉超過25萬例,無痛內鏡等舒適化診療10萬多例,其中風險極大的四級手術占比超過29%,危重患者占比超過12%。而其核心質控指標“麻醉直接相關死亡率”卻小于100萬分之1,在全球同行業遙遙領先,已連續5年“零失誤”,連續5年零投訴、零賠付,患者滿意度高達99.84%。
這,就是對華西麻醉質量管理最好的肯定與褒獎!
臨床科研創新的帶頭人
手術正做著,輸的血沒了——這是中外電影中常見的橋段。在現實中,這也是經常發生的事。
許多手術都會伴有大出血,如人體骶尾部腫瘤的手術,常常出現1萬毫升的大出血,這可是兩個半人的總血量!
如何降低手術中的失血量,是中外醫學界都孜孜不倦追求的課題。華西麻醉在此一鳴驚人、技冠全球,那就是——大失血手術的動脈球囊阻斷技術。
朱濤通俗地解釋道:“該技術就是用一個球囊將相關的大血管堵住,以減少失血。采用這項技術后,骶尾部等血供豐富、且止血困難的手術失血減少到原來的十幾分之一,甚至是零失血。”隨著我國開放二胎、三胎政策,瘢痕子宮、胎盤植入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剖宮產大失血的可能性也隨之增高。該技術也適用于剖宮產的產婦再生第二胎、三胎,能有效減少剖宮產出血量。
麻醉手術中心管理小組成員合影。
華西麻醉的另一項創新——基于圍手術期輸血指征評分(POTTS)的血液管理技術,在行業領先、效果驚人。這項技術是國內首創的個體化輸血評分系統,可為每位患者減少紅細胞輸注量2.8單位,人均輸血費用減少958元,總住院日減少0.6天,總住院費用減少0.66萬元。該技術寫入了《2017圍術期血液管理專家共識》,向全國推廣,預計每年可節約醫療總費用146.4億,節約用血1284噸/年,減少獻血員需求430萬人/年,能有效緩解“用血荒”。
隨著采訪的深入,華西麻醉強大的質量文化底蘊和過硬的業務能力慢慢向記者展現出來,顛覆了記者過去對麻醉醫學的有限認知,麻醉醫生簡直就是醫學界的“全能型選手”!而華西麻醉,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憑借眾多臨床科研創新技術及理念,成為世界麻醉行業科技進步的引領者,并在傳統的麻醉技術之外,還首創了多項技術幫助外科技術進步。
僅近3年來,他們牽頭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縱向科研課題等共計114項,科研經費超過3.8億元,被國際權威文獻收錄論文數量245篇,參與起草國家標準1項,近兩年參與制定行業內國家級專家共識與指南15項,主導撰寫學科指南、國家教材、專家共識30余部。
目前,他們以患者基本生命功能的監測和調控為核心業務,開創了前文所述的5項全球領先技術。研發并產出1類麻醉新藥5個,獲授權發明專利29項,其中國際發明專利12項,國家發明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7項。麻醉新藥專利占全國麻醉藥物專利總數57%。承擔了全國麻醉新藥臨床研究總量的80%,已成功實現專利成果轉化142項,專利轉化逾7億元。
科研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中華醫學科技獎等各級政府獎項35項。其中,朱濤的“日間手術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獲中華醫學科技獎;劉進的“吸入麻醉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圍手術期血液保護”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羅朝志的“提高肝臟移植患者長期生存的臨床研究”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宋海波的“超聲可視化技術在圍術期的創新應用及推廣”獲四川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廖刃的“骨科圍術期血液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華西麻醉在2019年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學科排名(麻醉學)中位列全國第一。
醫者仁心顯大愛
在華西麻醉中心一個麻醉恢復病房里,記者看到了一名3歲的小患者,他剛剛做了一個疝氣手術,才從麻醉中清醒過來。他正在手機上津津有味地看一部兒童動畫片,沒有手術后的痛苦與煩躁。
看管孩子的護士告訴記者,這就是華西麻醉的小兒特色舒適化服務管理。為緩解患兒手術前后及蘇醒期的緊張、恐懼、哭鬧及不合作,他們針對患兒心理,營造家庭式溫馨氛圍,允許一名家屬進入手術間或者PACU(麻醉后恢復室)進行陪伴,麻醉護士采用暗示、鼓勵的方法與患兒進行交流,提供兒童喜愛的動畫節目以及玩具,專門布置的兒童區域采用童趣貼紙,營造熟悉環境,讓患兒感覺家在身邊。
此外,針對不同手術及年齡的患兒,該中心制定了個體化鎮痛配方并積極開展神經阻滯等醫療技術和模式,緩解了患兒圍手術期疼痛,提高了小兒手術患者的舒適性,其形成的多個“華西標準”已推廣至全國數十家醫院。
為促進患者的舒適化治療與全程管理,提升患者診療效果,華西麻醉牽頭成立了基于“疼痛虛擬單元”的“無痛醫院”項目,實現患者疼痛控制滿意度提升40%,睡眠障礙發生率下降15.1%,近10年來共計72萬多人次的患者得到了無痛關愛,在省內外20余家醫院推廣開展。
為有效改善患者的無痛體驗,他們正在研發的超長效局麻藥“打一針,管三天”,爭取成為目前全世界單次給藥后效果最確切、作用時間最長的局部麻醉藥。目前該項目已經實現專利轉化超兩億元。
與此同時,華西麻醉領先國際的對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特別管理;多模式、全覆蓋式回訪;將手術前的麻醉評估、準備進行一站式優化,極大的方便了患者;開設麻醉網絡門診,實現了醫療資源下沉,方便了異地患者就醫;2019年起開設延時門診,在正常工作時間外每天延長門診時間兩小時,年增加就診超1萬人次,改善患者“就診難”問題……這些充滿人性化的措施與關懷,在體現了其精湛醫療技術、高超管理藝術、卓越的服務質量外,也彰顯了華西麻醉人懸壺濟世的大愛之心。
大醫精誠有擔當
朱濤告訴記者,華西麻醉教授劉進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連續10年提出議案,促成國家7部委發文,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國策,讓全部醫學專業畢業生接受規范化培訓,按國家最低要求“填平補齊”。即本專業三級學科全部輪轉,所有的技能不能缺項,每一項必須完成最低例數,沒有科學研究的必需要求,并與學位、職稱等脫鉤。遠期可使全體醫師能夠終身規范化行醫,人民群眾常見病和多發病能獲得規范化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為培養優秀臨床大師和醫師背景的科學家及教育家奠定基礎。使各級醫院的醫生水平相差無幾,不漏診、不誤診,真正實現“小病不出縣”。這一措施是革命性的,解決了醫療的核心問題,為分級診療造福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也是華西麻醉最引以自豪的社會效益之一。
作為全球最大的麻醉醫師培訓基地,華西麻醉還利用自身的臨床教學和管理優勢,大力培養麻醉專業住院醫師、專科醫師、研究生、進修醫生。據統計,全國35歲以下的中青年麻醉醫師中,每20人中就有1人曾經在華西麻醉接受超過1年的培訓,為緩解麻醉人才的緊缺現狀貢獻了華西力量。不僅如此,他們連續10年舉辦國家級教育項目“華西麻醉學術周”,對全國的麻醉醫師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連續7年舉辦“科主任培訓班”,為全國麻醉科培養組織管理人才,全國超過25%的基層麻醉科管理人員曾在華西醫院接受管理培訓,真正做到了“華西麻醉遍天下”。能進華西麻醉,幾乎是每一個年輕麻醉醫師的追求與夢想。
醫者仁心,大醫精誠。
在重大事件及災難面前,華西麻醉總是挺身而出,危難時刻顯身手,為國家緊急醫療事件提供支援,積極參與抗震救災、抗疫急救、公眾科普等工作。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抗震救災中,該中心派出多位專家骨干參與現場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心組織安排全體人員分批次,加班加點,連續兩個多月每天24小時連續不間斷保證地震傷員手術,圓滿完成地震傷員的救治任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一方面中心多位員工第一時間馳援武漢,并派出專家馳援埃塞俄比亞;另一方面,中心共計14名住院醫師、15名麻醉護士前往ICU支持臨床工作,保證本院ICU的正常運轉,支持本院ICU第一時間馳援武漢。組織開展了“挽救生命,熱血戰疫”的無償獻血活動,共計60余人次,獻血總量超過兩萬毫升。2020年2月13日組織全體黨員繳納特殊黨費,支援前線抗疫。
前不久,在動車上一位旅客突發鼻出血,流血不止。該中心教授張偉義依靠麻醉醫生的職業素養,利用列車上簡陋的醫療設備,迅速判斷出導致鼻出血的病因——高血壓危象,并與同車的54名華西醫院醫生參與救治。另一次,麻醉護士白雪嬌在成都國際馬拉松比賽結束后,成功緊急救治了一名在擺渡車上心臟驟停的中年男選手……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不僅彰顯了華西麻醉人員救死扶傷的醫德,也體現了麻醉專業在危重急救方面的實力。
進軍質量更高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已經站在世界麻醉領域質量高峰的華西麻醉人,卻并未滿足,而是加快了前進的步伐,確定了更高的質量戰略目標和規劃。
最近,通過戰略分析,他們確定了該中心“十四五”發展戰略和戰略目標。其長期戰略為“引領戰略”,即持續推進創新化技術、舒適化服務、精細化管理、標準化建設,深化實施行業對標和卓越貫標,引領全球麻醉手術行業更加高質量發展。
追求卓越,醫無止境。在攀登質量更高峰的征途中,華西麻醉人必將繼往開來,不斷獲得更大成功!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