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發布《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2030年實現消除饑餓目標不容樂觀
□ 本報記者 王 嘉
7月12日,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多種主要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已無法實現到2030年消除饑餓和一切不良形式營養不良的目標。
報告稱,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世界上的饑餓人數有所增加。數據顯示,2020年全世界有7.2~8.11億人口面臨饑餓,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億;有近23.7億人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與2019年相比增加了3.2億人。
由于健康膳食的高成本以及長期存在的嚴重貧困和收入不平等現象,健康膳食對世界各地約30億人而言依然遙不可及。報告分析,健康膳食在經濟上愈發讓人難以負擔,與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問題的惡化有著密切關聯。全球層面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以“糧食不安全經歷分級表”為準)發生率一直在緩慢上升,已從2014年的 22.6%升至2019年的26.6%。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的升幅幾乎是前5年的總和,升至30.4%。因此,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在2020年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人數從20.5億增至23.7億,短短一年內增加了3.2億。其中近40%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相當于全球人口的11.9%,或近9.28億人。與2019年相比,2020年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數增加了近1.48億。
報告還提出一組令人擔憂的數字,大量5歲以下兒童飽受發育遲緩(1.492億)、消瘦(4540萬)或超重(3890萬)的困擾。兒童營養不良問題依然是一項挑戰,尤其在非洲和亞洲。成人肥胖人數也在繼續增加,在全球或區域層面均無好轉跡象。
報告稱,在防疫措施帶來史無前例的經濟衰退的同時,其他重要因素最近也給糧食安全和營養帶來了障礙,其中包括世界多地發生的沖突和暴力事件以及氣候相關災害。這些因素過去和現在與經濟減速和衰退交織在一起,加上長期存在的嚴重不平等現象(在某些地區愈演愈烈),使得各國政府無法阻止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朝向最壞情景發展,對世界各地大批民眾造成影響。報告表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的經濟衰退已導致世界饑餓人數出現了幾十年來的最大增幅,對幾乎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造成影響,還可能逆轉世界在營養領域所取得的進展。疫情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擔憂的是,它暴露了世界糧食體系近年來在沖突、氣候變異和極端事件以及經濟減速和衰退等主要因素的作用下積累的脆弱性。這些主要因素越來越多地在各國同時出現,其相互作用嚴重破壞了糧食安全和營養。
如何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以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確保人人可負擔健康膳食?
報告指出,未來的糧食體系需要為體系內的勞動者提供體面的生計手段,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生產者,即那些從事糧食收獲、加工、包裝、運輸和銷售的人們。未來的糧食體系還需應具備包容性,鼓勵土著人民、婦女和青年以個人方式和通過自身的組織充分參與。
要想實現糧食體系轉型,不同背景下可采用六大轉型途徑:在受沖突影響的地區將人道主義、發展和維護和平的政策相結合;加強糧食體系的氣候抵御能力;加強最弱勢群體應對經濟不景氣的經濟抵御能力;在糧食供應鏈中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營養食物的成本;解決貧困和結構性不平等問題,確保干預措施對貧困人口有利,具備包容性;強化食物環境,改變消費者行為,倡導能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產生積極影響的膳食方式。同時,在制定和落實糧食、衛生、社會保護和環境體系相關政策和投資方案的過程中重視連貫一致性十分重要,有助于通過協同合作,提出更高效、更有效的糧食體系解決方案。
據悉,《2021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是對2020年全球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狀況進行的首次評估,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
《中國質量報》【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