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質量提升 促進疫后重振
湖北“萬千百”質量提升工程成效凸顯
□ 劉年生 姚 鵬 本報記者 張 華
2020年,湖北省市場監管系統聚焦支柱產業,主動作為、擔當奮進,深入推進“萬千百”質量提升工程,全力促進疫后重振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全省投入經費4255萬元,開展各類質量提升活動99項,圓滿完成“萬千百”工程年度任務,服務企業13368家,輔導1018家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等先進管理模式,培育樹立116家企業標桿,舉辦各類培訓180場次、18067人次,解決企業生產一線各類質量問題3089個,為企業降本增收超過10億元。
省級示范項目四大新成效凸顯帶動作用
據介紹,湖北省質量提升工作在實踐中摸索、在推進中創新,經過幾年實踐積累,形成了“緊盯產業、找準問題、設立項目、選好機構、狠抓落實、培育品牌”總體工作格局,總結出“五個一工作法”,即中標機構應對項目實施產生的效益科學合理測算,據實填寫一張質量效益測算表;項目啟動實施前應在基層現場召開一次專題工作方案部署會,明確時間節點和工作任務;中標機構應深入產業集群調研,撰寫一份產業調研報告;為企業提供一份質量提升建議書;向地方政府提交一份政策咨詢報告等經驗。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局長鄒賢啟(右二)調研武漢鋼鐵有限公司
2020年,湖北省市場監管局組織實施了26個“萬千百”省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中標機構累計投入質量技術專家4240人,服務企業2239家,舉辦各類培訓、現場診斷活動157場次,幫助1591家中小企業培養質量專業人才6675人,解決各類質量問題1422個,創造經濟效益52532.46萬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助力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效能更加突出。在26個省級示范項目中,有24個是圍繞汽車、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紡織消費品、特色農產品五大支柱產業開展的,項目數量占比超90%,體現了質量提升行動聚焦和服務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如圍繞汽車產業,近3年來,湖北省局連續在武漢、十堰、襄陽、荊州等汽車零部件產業集聚區安排了質量提升項目,累計服務企業400余家,幫助企業實施了近千項質量改進活動,輔導17家企業開展IATF16949體系認證,培訓FEMA、VDA6.3、QSB+等質量專業人員1500余人,每年為企業帶來直接利潤過億元。在裝備制造領域,聚焦大型裝備電機軟啟動裝置、軌道交通、工業磨具、電子機械等地方優勢產業集群,輔導企業實施5S現場管理,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開展標準比對檢測分析50批次,減免費用75萬元,幫助企業提高庫存周轉率和生產效率,實現降本增效,增加企業利潤2370萬元。針對疫情帶來的群眾消費習慣改變,突出加強對食品包裝環節的質量輔導提升,對29家小龍蝦制品企業的133個標簽進行了審核,糾正其中117個標簽問題,規避相關批次標簽不規范導致的消費索賠和行政處罰風險金額超過1500萬元,為夷陵食品包裝產業集群中小企業整體降低原料報廢率1個百分點、新增利潤950萬元。圍繞茶產業等優質農業資源,發揮標準筑基、品牌引領作用,聘請全國行業知名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分析水土肥使用效應,因地制宜制定改善方案,提升了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的品質。《中國質量報》于2020年10月21日頭版頭條刊發《洪湖蓮藕 清甜可口》文章,深入報道項目實施情況,引起廣泛關注,一周內給洪湖水生蔬菜企業新增訂單金額達1100余萬元。結合全省口罩產業質量提升行動,在仙桃防護物資產業集聚區廣泛開展運用國際標準比對檢驗、標桿企業對標提質、輔導支持企業獲取國外認證準入資質等活動,研制《一次性隔離衣》《一次性使用學生口罩》等團體標準,僅10家龍頭企業就增加利稅達3.75億元。
市場化引導資源配置作用取得突破性進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堅持市場化理念、項目化運作,是湖北省質量提升工作最大的創新之處。隨著社會化質量技術服務機構廣泛參與質量提升活動,調動的技術支撐資源層次不斷提高。襄陽市襄州區智能軌道交通產業集群中標機構邀請到軍工系統的焊接大國工匠、我國航空發動機維修領域首席焊接專家孫紅梅,親自深入中小企業,手把手傳授一線工人焊接工藝技巧。咸寧市聘請劉仲華院士為赤壁市茶產業發展首席科學家和赤壁青磚茶研究院院長,解決生產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宜昌市夷陵區食品包裝產業集群項目為更加貼近企業生產實際需求,請來勁牌有限公司質量總經理、包裝研發部總監現場把脈問診。洪湖水生蔬菜產業集群項目請來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園藝學會水生蔬菜分會副理事長劉義滿,下沉種植生產一線講授水生蔬菜生產加工質量管理、產業發展趨勢、栽培技術等。始終堅持搭建舞臺、市場主導,中標機構同臺競技,把最優勢、最頂尖、最有特色的資源展示出來,形成了當前湖北省質量提升百舸爭流、舍我其誰的奮進態勢。
以點帶面多級聯動質量提升工作體系逐步成熟。質量提升工作的主體是企業,主戰場在基層。湖北省局堅持以試點示范項目為引導,調動地方政府部門積極性,各市州參與力度持續加大。據初步統計,2020年度,湖北省內各級地方財政在質量提升方面投入的經費達到3560萬元,較2019年的2465萬元激增45%,各地市自主開展的質量提升項目達到73個,是省本級的近3倍,質量提升活動下沉產業一線園區成為基本趨勢。
武漢市整合發改、經信、科技、市場監管、農業農村、人社、房管、民政、文旅、城建以及群團等眾多部門,綜合運用標準、法治、信用、市場和多元共治等手段,以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10類產品和物業、物流、養老、旅游等十大服務行業為重點,綜合施策,加強監管和改善服務并重,廣泛推進“一站式”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在全市城區建立26個質量服務站,服務企業3000多家。2020年11月,清華大學專家組赴武漢實地考察后認為“7年的質量服務成效達到了美國MEP項目和德國STC項目發展用了約15年的水平,并具備了可推廣性和可復制性”。
黃石市圍繞質量提升主線,充分發揮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引導作用,推動市質強委35個成員單位在各行業開展37項質量提升行動,活動覆蓋率超過95%,在各行各業掀起質量提升熱潮。
襄陽市以軌道交通產業省級示范項目為突破口,打通科技、經信、發改、人社等部門資源,共同發起《襄陽市智能軌道交通質量提升創新聯盟組建方案》,專門預算12萬元資金支持集群內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培訓。市人社部門、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拿出專項資金,以每人5000元的補助標準支持開展焊接專業技術工人培訓。
荊門市政府高度重視“荊品名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質量提升項目,市領導多次深入開展項目調研,召開專題會議協調推進,并在湖北省局投入經費基礎上雙倍配套經費,擴大項目覆蓋面,讓更多企業受惠,在全省開創了新的模式。
鄂州等地參照湖北省局質量提升工作模式,分別投入200余萬元經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質量提升項目。宜昌、十堰、荊州、孝感、咸寧、隨州、仙桃、潛江等地在項目實施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提升作用,取得良好效果。
為探索現代服務業質量提升積累了經驗。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等熱點需求,從2020年4月開始,針對農產品集貿市場疫情防控風險的預判,以武漢市新洲區為試點區域,組織省、市、區、鎮和責任企業五級部門單位,啟動了農貿市場服務質量提升項目,結合集貿市場硬件改造和《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運營管理指南》地方標準要求,提升和完善農貿市場內部運行管理流程,強化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預防管理水平,形成了一整套實用性強、操作性強的農貿市場運行制度規章。武漢市硚口區現代工業設計服務質量提升項目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實際出發,以《全產業鏈設計創新服務導則》標準草案編制為核心工具,幫助園區企業學習標準和標準化的概念,掌握標準研制的科學流程和具體方法。
結合全省旅游服務業發展新形勢,組織開展了武當山特色民宿質量提升項目,編制了《武當山特色民宿服務規范》《武當山特色民宿服務評價規范》,針對各民宿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需求,舉辦了為期3天6期的培訓班,分層次對管理人員、服務人員300人次進行了教育培訓。
荊門養老服務業質量提升項目深入45家養老機構,幫助改善396處服務質量問題。
市州項目緊扣產業發展異彩紛呈
武漢市面向汽車零部件、食品、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旅游、商貿物流六大行業開展行業質量提升。通過開展行業質量現狀調研、行業質量問題診斷,找準行業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服務。30家食品企業通過解決產品微生物污染、金屬異物控制問題,實現疫后正增長達4.9%;24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開展目視化改善、QC項目攻關,企業關鍵質量指標改進率提升普遍超10%,實現疫后正增長達9.9%;20個旅游景區通過開展服務質量提升,總體日均游客接待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34%,木蘭草原等5個景區游客接待總量均超過20萬人次。通過質量提升服務為六大行業提升質量效益近億元,規避質量損失超4000萬元。通過持續推動質量提升活動,助推51家企業成長為隱形冠軍、12家企業成長為規上企業;汽車零部件、光電子、裝備制造企業產品一次交檢合格率提升超10%;紡織服裝、智能家電、食品相關產品為代表的大眾消費品行業抽檢合格率提高超過6%,十大服務行業市民滿意度平均提高5個百分點,助推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光電子、生命健康等重點產業產值超千億,邁入萬億級產業集群。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顧棟材(左一)調研荊門供水質量提升項目
黃石市稅務局以“銀稅互動”為質量提升服務抓手,幫助1169戶中小微企業獲得8.79億元貸款支持。市農業農村局大力實施“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項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9%以上。市場監管部門構建省、市、縣三級質量提升聯動工作體系,創新實施“五個一”工程,即“開展一次集中培訓、開展一次質量診斷、組織一次學習交流、培育一批企業自評師,組建一個專家庫”,以省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為龍頭,帶動實施兩個市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和6個縣級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積極探索多層次、合力推動質量提升的方式方法,打出質量提升高效“組合拳”。通過質量提升行動,一批企業和產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遠大生科通過實驗室共建開展技術攻堅,減少產品雜質形成,提高產品回收率,每年可持續為企業提高效益380萬元;全市檢測機構2019年度實現收入2.71億元,近3年年均增速20%。
十堰市安排質量提升資金超千萬元,累計投入1.1億元支持國家汽車零部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加快建設。119家規上企業建立并實施首席質量官制度,1000余家企業健全各類質量管理體系并導入先進質量管理模式方法。深入開展質量提升大培訓“十百千萬”工作,舉辦10場集中培訓、深入企業開展100場企業現場培訓、培訓1000名質量管理(質量、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等)技術骨干、組織一萬人次以上一線工人參加培訓。
襄陽市推動“一縣一品、一區一項目”質量提升活動,大力培育標桿企業。聚焦產業鏈全程質量管控體系薄弱環節,制定《襄陽市襄州區智能軌道交通產業質量提升工作方案》,發揮智能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金鷹重工等龍頭企業帶動示范作用,協調本地配套的總成及零部件制造業,開展供應鏈質量管理診斷,提供標準、計量、質量信息化服務。針對集群配套中小企業的焊接變形問題,因企施策調整工藝、設計裝備,通過新型學徒制和在崗培訓方式傳授焊接工藝相關知識,幫助企業培養焊接人才,改進企業焊接質量,提高了產品合格率和經濟效益。
質量專家深入天門紡機現場幫扶
襄陽市電機節能控制產業集群質量提升
宜昌市聚焦食品醫藥包裝優勢產業質量難點痛點,以稻花香集團為龍頭,以點帶面、示范輻射,對行業整體質量水平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判,識別行業發展存在的48項共性質量風險點,提出了200余項改進措施,著力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帶動上下游73家中小企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以專題培訓、現場學習、經驗介紹為載體,推動質量技術、服務與質量提升“兩融合”,注重提升產品成本控制、知識產權保護、流程優化等方面能力,促進了全產業鏈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提升。通過開展質量提升工作,企業的顧客契合度顯著提升,產品庫存率下降15%,產品缺陷率下降1.2%,全年為企業節約資金共計950萬元。
鄂州市成立“質檢服務工作隊”,深入13家水泥生產企業進行質量診斷,開展原材料比對檢驗、成品比對檢驗22批次,舉辦水泥生產企業質量提升專題講座,培訓水泥行業的企業家、質量負責人、實驗室檢驗人員50余人。
咸寧市結合區域優勢傳統產業升級,以質量提升促品牌建設,繼續實施“兩減一增”試點專項試驗工作,即農藥減施25%,化肥減施25%,平均增產10%,提升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引導企業開展低氟磚茶制作。通過一系列提升內功的舉措,在2020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赤壁青磚茶”“赤壁米磚茶”公共品牌價值分別達到30.29億元和13.7億元。
2020年度質量提升優秀案例
1.武漢經濟開發區汽車零部件集群質量提升
2.武漢新洲區集貿市場服務質量提升
3.十堰市張灣汽車零部件(智能裝備)產業集群質量提升
4.襄陽市電機節能控制產業集群質量提升
5.宜昌當陽建筑陶瓷產業集群質量提升
6.宜昌夷陵食品醫藥包裝產業質量提升
7.咸寧市通城縣涂附磨具產業集群質量提升
8.仙桃市防護物資產業質量提升
9.潛江小龍蝦食品工業集群質量提升
《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