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近日,江西省贛州市一位外賣騎手因懷疑顧客給差評,拿著板磚找上門將顧客打傷。顧客報警,警方對打人騎手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處罰。此事引起廣泛關注,一場關于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問題的討論也由此而起。
作為一種創新,同時也是線上交易市場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性規則,信用評價機制自產生以來一直面臨諸多爭議。因站位不同,線上交易涉及的各利益主體對待信用評價機制的態度也不盡相同,而正是這種不同制造了諸多糾紛,讓這一機制本身處于價值糾結之中。
“差評恐懼”,是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的副產品之一。因線上交易體驗差而給出差評,買家被賣家(包括外賣騎手等服務者)糾纏甚至惡意報復的事件時有發生。有的買家被“呼死你”騷擾;有的買家收到冥幣等讓人堵心的物品;有的買家甚至車被劃、門被砸。對此,許多網友感慨:網購有風險,差評需謹慎。
顯然,買家和賣家都害怕差評,“差評恐懼”是雙向的。而基于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的根本原則,“差評恐懼”之生也,似乎也帶有一定的必然性。消費者參考之前買家對一件商品或服務的評價,決定是否購買該商品或服務,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的核心價值即在于此。消費者擁有了評價權,商家在交易過程中因信息不對稱建立的優勢地位就會被降低,而消費者的權益也就能夠得到更好保護。不過,由于該機制與商家利益直接掛鉤,他們極不愿意看到影響其利益的負面評價,于是,一方面采取“好評送禮”“好評返現”等手段討好買家給出好評,另一方面使用威脅恐嚇、利益誘惑等招數讓買家消除差評。
在利益面前,能堅持原則的賣家很少,買家也不多。人們看到,現在線上交易的評價內容可信度越來越低,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幾乎淪為“粉飾”商家的工具。而曾經為公平交易做出努力的平臺企業,如今也被利益蒙蔽雙眼,對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規則進行修改,其價值原則逐漸從買家導向向賣家導向轉變。規則最顯著的改變是,差評隱形化,甚至完全消失了。
商家的“差評恐懼”恰恰體現了差評制衡商家的市場價值,它對商家的約束力清晰而有效,這也促使商家自覺遵守市場規則,加強自律,從而讓線上交易市場在規則秩序中實現優勝劣汰的良性競爭。當然,差評很給力,也伴生消費者濫用其評價權的副作用,商家權益會在不當差評中受損。因此,有學者曾對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提出質疑,認為消費者評價權太過主觀、隨意,特別是給差評缺少限制,會帶來“綁架商家”的隱患。
令人遺憾的現實是,差評并未“綁架”多少商家,反倒是消費者的評價權被一點點褫奪。在經歷了商家軟硬兼施、無微不至的“關照”,在看到線上交易平臺評價規則“去差評化”后,不少消費者已經放棄了表達自己“中差評”意見的意愿,他們購完物往往選擇不作評價,任由平臺自動生成“好評”,即使遇到“購物體驗不佳”情況,也只是找賣家協調退換貨拉倒。
另外,有學者指出,如今給差評還陷入一種道德困境,“外賣小哥困于系統”等問題引發民眾對這一群體的普遍同情,這種感情常常轉化為對他們工作過錯、失誤的包容。可是,因為他們工作辛苦而不給差評,這不是善良,更像是以一種高人一等的視角去“施舍”,這不僅破壞了規則,也讓善意極大貶值。
從“差評恐懼”到“差評隱形”,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的走向令人擔憂。買賣雙方在線上交易評價權上糾纏多年,最終的結果卻是買家對自己權益作出讓度,而賣家通過各種手段可以方便地獲得好評、刪掉差評,這也降低了他們對評價機制的依賴度。這種現實暴露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存在漏洞,而評價失真正在反噬電商經濟。如何重建線上交易信用評價機制,事關電商行業市場未來發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盡快解決。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