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在“管住嘴,邁開腿”這兩大減肥策略里,由于前者不需要實實在在的艱苦操練,所以擁躉更多。但江山易改,絕大多數人吃性難移,許多減肥者在自己不知道如何管住嘴時,寄望于外在力量,比如吃代餐。正是因為有這種期待的人眾多,短短幾年代餐市場便火了起來。
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0年,我國代餐市場規模呈持續增長態勢,年復合增長率接近70%。去年我國代餐市場規模超過470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920億元,明年將增至1300億元。市場快速增長,吸引大量資本涌入。21世紀創新資本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本投向代餐行業的熱度仍然不減,共發生19起融資事件,融資金額近10億元。在資本促動下,新興代餐企業、品牌扎堆出現,2019年我國代餐品牌為2837個,到2020年增加到3540個。
從市場規模、資本投向、企業數據等多角度看,我國代餐行業正成為一條熱門賽道。不過,經濟發展規律顯示,任何市場在發育成長初期都會伴生一些亂象,代餐市場也不例外。前不久,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選擇10款中外知名代餐產品,對其安全、營養、功效等方面進行檢測,結果顯示,4款代餐產品標注的營養指標與實際檢測值不符,如其中一款產品外包裝上標稱脂肪0g/100g,實際卻檢出1.62g/100g。而比照《代餐食品》團體標準,大部分受檢樣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或營養素偏低的情況。在減肥效果方面,40名參與測評人員一周平均減重1.1公斤,但大部分人出現了拉肚子、腸道不適等癥狀。
上述檢測結果令人擔憂。而實際上,營養不均衡、營養成分標注不明、配方不科學、夸大宣傳等問題,在代餐市場廣泛存在。對此,營養健康專家提醒,目前市面上不少代餐食品并不真正具有減肥功效,它們只是起到幫助消費者節食的作用。有網友花數千元從網上購買了一種代餐粉(一個月的量),按外包裝要求每天早中晚各吃一包(20克),再限量補充一些蔬菜水果。一個月后,果然瘦了些,但這位網友卻有一種上當的感覺:20克的東西什么概念?分量就相當于一包方便面調料。吃這東西根本談不上營養,能瘦下來純粹是餓的。
顯然,把人餓瘦的代餐食品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以此而論,一些代餐食品夸大功效還把售價定得很高,這真的有點“智商稅產品”的意味了。不過,“餓瘦”代餐產品雖簡單粗暴,但畢竟沒有太大危害,而市場上那些打著高科技旗號的代餐產品,反倒要更加小心。有專家提醒,目前有些代餐食品中,商家添加了車前子殼粉、菊粉等類似物質,它們可能會引起腸道不適、拉肚子或者脹氣等問題。甚至有商家為追求減肥“速效”,在代餐中添加鹽酸西布曲明、利尿劑等讓人加快排泄的違規藥物,如果長期食用,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不管是“餓瘦”還是“拉瘦”,一些代餐食品走這種急于求成的減肥路數,不僅不科學還有健康風險。尤其要注意,減重不等于減肥,短期內快速排泄雖可減輕體重,但減去的大部分是水分而不是脂肪,從長遠看不利于減肥,反而容易出現反彈、越減越肥的情況,而水分、營養過度流失,則會導致營養不良及誘發其他健康問題。
目前代餐市場存在諸多亂象,一方面是因為市場門檻較低,資本無限制流入,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一,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另一方面是因為代餐市場剛剛興起,行業缺少統一的標準規范,監管失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行業進入成長期后,必須要解決規范化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維護消費者權益,也才能讓行業市場步入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規模化的發展正軌。顯然,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是國內代餐食品行業的當務之急。
《中國質量報》【觀象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