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粒種子透視匠心與極致
“走進汾酒第一車間”媒體采訪活動展現“活態文化”
□ 喬燕強 本報記者 秦海峰
10月9日,汾酒“走進汾酒第一車間——全國主流媒體原糧基地行”啟動儀式在山西杏花村舉行,百家媒體記者受邀走進位于山西長治沁縣的汾酒原糧基地,親歷由一粒種子到一抹清香的奇幻之旅,沉浸式體驗綠色原糧的嚴苛種植流程。
災害面前,再現汾酒擔當
由于受連續強降雨影響,山西多地遭遇洪澇災害,當地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啟動儀式上,汾酒黨委書記、董事長李秋喜表示,汾酒已于10月8日向山西省紅十字會捐贈3000萬元,用于山西防汛救災、災后重建等工作,將竭盡全力幫助受災群眾盡快戰勝困難、恢復生產生活。他承諾將與此次受災的高粱基地種植戶對接,最大限度地助力抗災救災,切實將農戶損失降到最低。
一直以來,汾酒以實際行動支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2010年,汾酒集團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家由酒企成立的基金會,汾酒每年出資上百萬元發起“汾酒公益‘圓夢大學’”公益助學活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汾酒第一時間向湖北紅十字會捐款2000萬元支持抗疫;今年7月,河南鄭州遭遇罕見大雨,汾酒又低調捐款2000萬元用于抗洪救災,再現汾酒擔當。
除捐款捐物外,汾酒還以原糧生產產業為扶貧工程切入點,對貧困縣地區進行對口扶貧。此次“走進汾酒第一車間”走訪的沁縣原糧基地,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汾酒對山西省級貧困縣沁縣進行對口扶貧,建立高粱種植基地;2017年,汾酒投入3000萬元扶貧款用于沁縣汾酒高粱種植項目,到2020年時種植面積已由最初的330多公頃發展到4000余公頃。2019年,沁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會說話的源頭,看得見的品質
文化是魂,品質是根。要釀好酒,一定要有好的原料,這就是為何汾酒提出“測天下吉壤為我所種,匯天下好糧為我所用”,這也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原糧基地的口號和誓言,要用最好的糧食釀最好的酒。
一顆高粱谷粒從田間原生態進廠,到一瓶汾酒產品進入市場,要歷經36個大環節監控、183個質量控制點檢測,滿足2182個既定標準。汾酒從源頭開始以高標準、嚴要求把控原糧品質,確保讓消費者喝到“最干凈、最衛生”的綠色汾酒,展示清香汾酒最頂級的匠心品質,引領白酒行業綠色健康發展。
“品質”是工藝標準與質量管控,但不易被大眾消費者理解,汾酒此次用一場沉浸式體驗,讓來自全國上百家媒體記者親自看到、感知和體驗汾酒的“活態文化”,進而促進達成讓消費者“可觀”“可聽”“可感”“可觸”“可品”的“五可”品牌體驗。
如今,在三年改革全面完成的基礎之上,汾酒發展已經步入快車道,并始終不忘在質量管控與品質提升方面未雨綢繆。汾酒以豐富、優質的資源作為支撐,從源頭開始培育、展示、提升,將“第一車間”的原糧基地建設好,將其打造成為白酒產業鏈上最具影響力與競爭力的原糧生產基地,才能從根本上為汾酒提升品牌競爭力提供強大的資源優勢。
全力打造清香大時代
幾千年來,汾酒以“清”為本,嚴格把控水、糧食、工藝、管理方方面面的“純凈”,全力保證清香之品。
“汾酒釀造過程的水、糧食、工藝、管理無一不凸顯一個關鍵詞——‘純凈’。”李秋喜表示,最干凈的水,給汾酒注入了源頭清香。汾酒的水來自著名的郭莊泉巖溶水保護區內,它們深藏地下840米深,水中富含大量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礦物質,用這種天然巖溶水釀出的酒,清透、純凈。原料干凈,奠定了汾酒清香之骨,公司在山西、東北、內蒙古、甘肅、河北等地擁有超7萬公頃原糧種植基地,從原糧基地采購優質高粱、大麥、豌豆等釀酒原材料,確保了釀酒原料綠色健康;工藝干凈,給予了汾酒清香的氣質。汾酒釀造工藝采用“地缸分離發酵”,避免了土壤細菌對酒醅的浸入影響,最本真地反映糧食發酵的香味,酒醅更清潔、干凈、衛生。器件干凈,是汾酒對品質的不變初心。汾酒最著名的工藝特點就是“清字當頭,一清到底”——茬次清,酒醅清,機械設備、生產工具日日清,工完料盡場地清,環境衛生清。
李秋喜認為,清香白酒企業要傳承和堅守清正的品質,在品牌建設和營銷層面進行創新,抓住清香型白酒突破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共同將清香白酒推向市場最前沿和國際大舞臺,讓千年技藝在傳承中爐火純青、在創新中發揚光大,讓中國白酒在新時代下、在世界范圍內樹立新的形象,展現新的情懷,散發新的光芒。
《中國質量報》